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来源、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基本理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概述 | 第12-13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含义 | 第12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 | 第12-13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种类 | 第13页 |
第二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作用 | 第13-15页 |
一、将家庭暴力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惩罚相结合 | 第13-14页 |
二、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新型救济方式 | 第14页 |
三、可以更好地震慑家庭暴力加害人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概况及其价值 | 第15-17页 |
一、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概况 | 第15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反家庭暴力法》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立法价值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17-26页 |
第一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宁夏的实施情况 | 第17-21页 |
一、家庭暴力的发生情况 | 第17-18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情况 | 第18-19页 |
三、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情况 | 第19-20页 |
四、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效果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受理情况 | 第21-23页 |
一、家庭暴力案件受理情况 | 第21-22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情况 | 第22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情况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的数量少 | 第23-24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困难大 | 第24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效果不理想 | 第24-25页 |
四、缺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第25页 |
五、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实施中与其他救济制度不配套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第一节 法律层面的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一、《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方式界定片面 | 第26-27页 |
二、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程序不完善 | 第27-28页 |
三、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规定不合理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一、缺少协助执行与监督机构 | 第29-30页 |
二、法院对家事案件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31页 |
三、家庭暴力救济措施可实施性较差 | 第31页 |
第三节 其他层面的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一、群众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了解较少 | 第31-33页 |
二、传统文化观念制约受害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意识 | 第33页 |
第四章 域外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经验 | 第33-36页 |
一、规定多种民事保护令 | 第33-34页 |
二、规定宽泛的民事保护令申请主体范围 | 第34页 |
三、设立审理家庭暴力案件的专门法庭 | 第34-35页 |
四、设立便利受害人举证和未成年人接受庇护的制度 | 第35页 |
五、设立完善的防治家庭暴力配套支援机构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加大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力度的建议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6-40页 |
一、对家庭暴力作出科学的界定 | 第36-37页 |
二、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程序 | 第37-39页 |
三、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程序 | 第39-40页 |
四、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监督程序 | 第40页 |
第二节 完善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支援机构 | 第40-43页 |
一、健全我国临时庇护机构 | 第40-42页 |
二、完善未成年受害人的救助措施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的其他建议 | 第43-45页 |
一、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宣传力度 | 第43-44页 |
二、制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 第44-45页 |
三、大力推进基层法院成立家事审判庭的进程 | 第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附录二:访谈记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