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一) 中西医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认识 | 第15-20页 | 
|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概述 | 第15页 | 
| 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 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变进程 | 第16页 | 
| 4 西医治疗进展 | 第16-18页 | 
|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8页 | 
| 6. 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8-20页 | 
| (二) 络脉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在眼科中的应用 | 第20-27页 | 
| 1. 络脉及络病的概述 | 第20-21页 | 
| 2. 络脉及络病的临床特点 | 第21-22页 | 
| 3. 络病的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 4. 络病的辨治要点 | 第23-24页 | 
| 5. 络病理论在眼科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 6.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部分 亢泽峰教授提出的“瞳神络病”证治体系及对AMD的论治 | 第27-40页 | 
| 1. “瞳神络病”证治体系的简要阐述 | 第27-35页 | 
| 1.1 络脉与瞳神的关系 | 第27-28页 | 
| 1.2 “瞳神络病”证治体系的具体内涵 | 第28页 | 
| 1.3 “瞳神络病”的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 1.4 瞳神络病理论论治AMD | 第29-30页 | 
| 1.5 瞳神络病理论的辨证AMD | 第30-32页 | 
| 1.6 常用治法 | 第32-34页 | 
|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 | 第34-35页 | 
| 2. 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验案 | 第35-39页 | 
| 4. 结语 | 第39-40页 | 
| 第三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从络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期的用药规律 | 第40-58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1.临床资料 | 第40-42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40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41页 | 
| 1.5 症状标准 | 第41页 | 
| 1.6 中药标准 | 第41-4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2.1 数据挖掘 | 第42页 | 
| 2.2 定量统计 | 第42页 | 
| 3. 结果 | 第42-52页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42-46页 | 
| 3.2 药物挖掘结果 | 第46-52页 | 
| 4. 讨论 | 第52-56页 | 
| 4.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第52-53页 | 
| 4.2 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4.4 药性统计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4.5 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第55页 | 
| 4.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第55-56页 | 
| 4.7 基于关联规则的新方分析 | 第56页 | 
| 5.创新点 | 第56页 | 
| 6.总结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