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日绒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演化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区域地质及矿产调查工作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区域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4.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16-17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 1.6 论文取得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1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9-23页 |
| 2.1.1 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 | 第19-21页 |
| 2.1.2 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 | 第21页 |
| 2.1.3 始新统帕那组(E2p) | 第21-22页 |
| 2.1.4 第四系 | 第22-23页 |
| 2.2 岩浆岩 | 第23-25页 |
| 2.2.1 侵入岩 | 第23-24页 |
| 2.2.2 火山岩 | 第24-25页 |
| 2.3 变质作用 | 第25页 |
| 2.4 构造特征 | 第25-31页 |
| 2.4.1 构造层划分 | 第25-26页 |
| 2.4.2 构造形迹 | 第26-29页 |
| 2.4.3 构造变形序列 | 第29-31页 |
| 第3章 晚侏罗-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特征 | 第31-59页 |
| 3.1 晚侏罗世崔绝果单元 | 第31-42页 |
| 3.1.1 岩相学特征 | 第31-33页 |
| 3.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36页 |
| 3.1.3 年代学特征 | 第36-42页 |
| 3.2 晚侏罗-早白垩世寒空达单元 | 第42-51页 |
| 3.2.1 岩相学特征 | 第42-43页 |
| 3.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6页 |
| 3.2.3 年代学特征 | 第46-51页 |
| 3.3 早白垩世加色尔孜单元 | 第51-59页 |
| 3.3.1 岩相学特征 | 第51-53页 |
|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6页 |
| 3.3.3 年代学特征 | 第56-59页 |
| 第4章 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演化 | 第59-65页 |
| 4.1 岩浆活动与构造耦合分析 | 第59-60页 |
| 4.2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第60-62页 |
| 4.2.1 源区性质 | 第60-61页 |
| 4.2.2 构造背景 | 第61-62页 |
| 4.3 构造转换时限 | 第62-63页 |
| 4.4 构造岩浆演化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