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更渴望步行空间 | 第13页 |
1.1.2 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缺乏人性化设计 | 第13-14页 |
1.1.3 机动交通方式抑制了滨水区步行空间发展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6页 |
1.3.1 城市滨水区 | 第15-16页 |
1.3.2 可步行性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4.1 可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2 可步行性定量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3 可步行性规划策略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4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2 街道城市主义的研究内容、应用及研究趋势 | 第25-35页 |
2.1 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1.1 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界定 | 第25页 |
2.1.2 街道城市主义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1.3 街道城市主义的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2 街道城市主义的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2.2.1 街道尺度与人的活动特点 | 第28-30页 |
2.2.2 街道网络与出行需求 | 第30页 |
2.2.3 街道空间环境与步行行为选择 | 第30-31页 |
2.3 街道城市主义的应用 | 第31-33页 |
2.3.1 成都街道可步行性评价 | 第31-32页 |
2.3.2 北京街道可步行性评价 | 第32-33页 |
2.4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可步行性评价研究趋势 | 第33-34页 |
2.4.1 研究区域趋向城市中观及微观空间 | 第33页 |
2.4.2 评价指标的选取趋向分析街道环境因素 | 第33-34页 |
2.4.3 评价结果的表达趋向可视化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现状及步行者出行特征调研与分析 | 第35-56页 |
3.1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调研步骤 | 第35-36页 |
3.1.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 第35页 |
3.1.2 选取的调研对象 | 第35-36页 |
3.1.3 调研步骤 | 第36页 |
3.2 松花江沿岸空间品质调研与分析 | 第36-42页 |
3.2.1 空间格局乏味 | 第36-37页 |
3.2.2 空间限定方式僵化 | 第37-40页 |
3.2.3 空间节点布置缺乏场所精神 | 第40-41页 |
3.2.4 空间被侵占现象普遍 | 第41-42页 |
3.3 松花江沿岸服务设施调研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1 服务设施节点分布零散 | 第42-43页 |
3.3.2 休憩设施数量不足 | 第43页 |
3.3.3 照明设施布局不均衡 | 第43-44页 |
3.3.4 隔离设施类型单一 | 第44页 |
3.4 松花江沿岸步行系统调研与分析 | 第44-46页 |
3.4.1 步行系统被机动车道挤占 | 第45-46页 |
3.4.2 步行网络尚未形成 | 第46页 |
3.5 松花江沿岸景观环境调研与分析 | 第46-49页 |
3.5.1 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 | 第46-47页 |
3.5.2 广场缺少功能划分 | 第47-48页 |
3.5.3 混凝土护岸形式生硬 | 第48-49页 |
3.5.4 景观绿化缺乏层次 | 第49页 |
3.6 松花江沿岸步行者出行特征分析 | 第49-55页 |
3.6.1 步行者群体特征 | 第49-51页 |
3.6.2 步行者出行特征 | 第51-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 | 第56-80页 |
4.1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60页 |
4.1.1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4.1.2 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7-60页 |
4.2 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指标量化 | 第60-68页 |
4.2.1 空间品质条件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4.2.2 服务设施水平评价指标 | 第63-65页 |
4.2.3 步行系统状况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4.2.4 景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第66-68页 |
4.3 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指标权重 | 第68-72页 |
4.3.1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68-70页 |
4.3.2 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指标权重 | 第70-72页 |
4.4 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型 | 第72页 |
4.4.1 评价标准 | 第72页 |
4.4.2 评价模型 | 第72页 |
4.5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可步行性评价 | 第72-79页 |
4.5.1 松花江沿岸空间品质条件评价及分析 | 第73-74页 |
4.5.2 松花江沿岸服务设施水平评价及分析 | 第74-75页 |
4.5.3 松花江沿岸步行系统状况评价及分析 | 第75-76页 |
4.5.4 松花江沿岸景观环境质量评价及分析 | 第76页 |
4.5.5 松花江沿岸可步行性评价及分析 | 第76-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的城市滨水区可步行性规划策略 | 第80-93页 |
5.1 城市滨水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 第80-84页 |
5.1.1 土地规划单元制混合开发 | 第80-81页 |
5.1.2 塑造适宜的步行空间尺度 | 第81-83页 |
5.1.3 营造多样化空间节点 | 第83-84页 |
5.2 城市滨水区步行服务设施优化方法 | 第84-86页 |
5.2.1 加强休憩设施人性化设计 | 第84页 |
5.2.2 合理规划照明设施布局方式 | 第84-85页 |
5.2.3 提升步行路面铺装亲和性 | 第85-86页 |
5.3 城市滨水区步行系统布局优化模式 | 第86-88页 |
5.3.1 促进步行系统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 第86-87页 |
5.3.2 建立网络化和立体化步行空间体系 | 第87-88页 |
5.4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 第88-92页 |
5.4.1 近自然的景观植物配置方式 | 第89-90页 |
5.4.2 建设人工生态复合型水系护岸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 第99-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105页 |
详细摘要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