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斜坡堆积体分布规律 | 第12-13页 |
1.2.2 斜坡堆积体失稳机理 | 第13-15页 |
1.2.3 PFC-2D离散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7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8-20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9-20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1-23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4-25页 |
2.6 地震 | 第25-26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区堆积体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7-41页 |
3.1 研究区堆积体类型及规模 | 第27-32页 |
3.1.1 研究区堆积体类型 | 第27-29页 |
3.1.2 研究区堆积体规模 | 第29-32页 |
3.2 研究区堆积体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3 研究区堆积体发育分布规律 | 第34-39页 |
3.3.1 堆积体发育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 第34-36页 |
3.3.2 堆积体发育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 第36-38页 |
3.3.3 堆积体发育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堆积体失稳诱发因素及破坏模式研究 | 第41-47页 |
4.1 堆积体失稳诱发因素 | 第41-45页 |
4.2 堆积体失稳破坏模式 | 第45-47页 |
第5章 典型滑坡堆积体失稳机理研究 | 第47-82页 |
5.1 茂县国际饭店滑坡在地震条件下的失稳机理分析 | 第47-53页 |
5.1.1 滑坡堆积体基本地质条件 | 第47-49页 |
5.1.2 滑坡堆积体失稳机理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5.1.3 滑坡动力响应失稳数值模拟 | 第50-53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62页 |
5.2.1 监测点位移场分析 | 第53-55页 |
5.2.2 监测点速度场分析 | 第55-57页 |
5.2.3 模型位移场分析 | 第57-58页 |
5.2.4 模型速度场分析 | 第58-60页 |
5.2.5 滑坡失稳全过程 | 第60-61页 |
5.2.6 小结 | 第61-62页 |
5.3 擦耳岩滑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失稳机理分析 | 第62-71页 |
5.3.1 擦耳岩滑坡堆积体基本地质条件 | 第62-64页 |
5.3.2 擦耳岩滑坡堆积体发育特征 | 第64-68页 |
5.3.3 擦耳岩滑坡堆积体失稳机理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5.3.4 滑坡堆积体降雨失稳数值模拟 | 第69-71页 |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82页 |
5.4.1 监测点位移场分析 | 第71-74页 |
5.4.2 监测点速度场分析 | 第74-76页 |
5.4.3 模型位移场分析 | 第76-77页 |
5.4.4 模型速度场分析 | 第77-79页 |
5.4.5 滑坡失稳全过程 | 第79-81页 |
5.4.6 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