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第一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中药药动学学说及应用 | 第13-15页 |
1.3 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皂苷和生物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第二节 液质联用技术 | 第23-28页 |
2.1 液质联用技术概述 | 第23-24页 |
2.2 液质联用技术应用 | 第24-28页 |
第二章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在大鼠血浆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第28-5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4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9-30页 |
2.1.2 仪器 | 第30页 |
2.1.3 类叶牡丹提取物制备 | 第30-31页 |
2.1.4 储备液、标准曲线样品及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2.1.5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31页 |
2.1.6 UPLC-MS/MS条件 | 第31-32页 |
2.1.7 方法学验证 | 第32-34页 |
2.2 结果 | 第34-46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34-35页 |
2.2.2 质谱条件 | 第35-36页 |
2.2.3 方法学验证 | 第36-46页 |
2.3 讨论 | 第46-51页 |
2.3.1 色谱条件确定 | 第46-48页 |
2.3.2 质谱条件确定 | 第48-50页 |
2.3.3 内标化合物的选择 | 第50页 |
2.3.4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50页 |
2.3.5 方法学考察 | 第50-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2-6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52-53页 |
3.1.3 仪器 | 第53页 |
3.1.4 类叶牡丹提取物制备 | 第53页 |
3.1.5 标准曲线溶液的制备 | 第53-54页 |
3.1.6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54页 |
3.1.7 UPLC-MS/MS条件 | 第54-55页 |
3.1.8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5页 |
3.1.9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3.2 结果 | 第55-59页 |
3.3 讨论 | 第59-62页 |
3.3.1 给药量的确定 | 第59页 |
3.3.2 房室模型 | 第59-60页 |
3.3.3 药动学参数的讨论 | 第60-62页 |
3.3.4 研究展望 | 第62页 |
3.4 结论 | 第62-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