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柑橘产业发展概况及‘无子瓯柑’简介 | 第12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 柑橘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2 ‘无子瓯柑’和普通瓯柑花器官特征比较 | 第19-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2.2 形态学的结果 | 第19-22页 |
2.2.1 成熟花粉观察 | 第19-20页 |
2.2.2 花药的观察 | 第20-22页 |
3 转录组学分析 | 第22-37页 |
3.1 材料 | 第22页 |
3.2 方法 | 第22-23页 |
3.2.1 RNA的提取和样品检测 | 第22页 |
3.2.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 第22页 |
3.2.3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 第22-23页 |
3.2.4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 | 第23页 |
3.3 转录组结果概述 | 第23-30页 |
3.3.1 测序数据统计 | 第24页 |
3.3.2 比对效率统计 | 第24-25页 |
3.3.3 SNP位点开发 | 第25-29页 |
3.3.4 可变剪接分析 | 第29-30页 |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3页 |
3.4.1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30-31页 |
3.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第31-32页 |
3.4.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第32-33页 |
3.5 qRT-PCR验证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3.5.1 差异表达基因的选择 | 第33页 |
3.5.2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3-35页 |
3.5.3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 第35-36页 |
3.5.4 qRT-PCR中12个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36-37页 |
4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7-62页 |
4.1 材料 | 第37页 |
4.2 方法 | 第37-39页 |
4.2.1 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 第37页 |
4.2.2 FASP酶解和iTRAQ标记 | 第37-38页 |
4.2.3 SCX分级 | 第38页 |
4.2.4 质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3 蛋白质结果概述 | 第39-42页 |
4.3.1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 第39页 |
4.3.2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 第39-40页 |
4.3.3 蛋白序列覆盖度 | 第40-41页 |
4.3.4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41页 |
4.3.5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 第41-42页 |
4.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55页 |
4.4.1 COG分析 | 第44-46页 |
4.4.2 GO分析 | 第46-51页 |
4.4.3 KEGG分析 | 第51-55页 |
4.5 qRT-PCR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4.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4.5.2 qRT—PCR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 第62-66页 |
5.1 GO和KEGG关联分析 | 第62-63页 |
5.2 关联系数分析 | 第63-66页 |
6 讨论 | 第66-71页 |
6.1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串联分析’无子瓯柑’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 第66-68页 |
6.2 ‘无子瓯柑’雄性不育的相关通路 | 第68-71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