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4页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10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第10-11页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11-12页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第11页
     ·系统性指标体系第11页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分类指标(体系)第11-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2 生态足迹理论第14-17页
   ·生态足迹定义第14页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动态第14-15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4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4-15页
   ·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概念第15-16页
     ·生态生产性土地第15页
     ·均衡因子第15页
     ·产量因子第15-16页
   ·生态足迹计算第16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第16页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第16-17页
3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第17-23页
   ·辽宁省概况第17-18页
     ·人口第17页
     ·辽宁省行政区划第17页
     ·辽宁省自然概貌第17-18页
   ·辽宁省自然资源第18-20页
     ·土地资源第18页
     ·水资源第18页
     ·动物资源第18页
     ·水产资源第18-19页
     ·植物资源第19页
     ·森林资源第19页
     ·矿产资源第19-20页
     ·旅游资源第20页
   ·辽宁省2007 年经济状况第20-23页
     ·国民经济第20页
     ·工业状况第20-21页
     ·农业状况第21-23页
4 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动态研究第23-36页
   ·辽宁省2007 年生态足迹计算第23-26页
     ·辽宁省2007 年生态足迹计算第23-26页
     ·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第26页
   ·辽宁省1998 年—2007 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第26-33页
     ·辽宁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第26-27页
     ·辽宁省生态足迹构成的动态分析第27-30页
     ·辽宁省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第30-31页
     ·辽宁省生态承载力构成的动态分析第31-33页
   ·辽宁省1998 年—2007 年生态盈余/赤字动态分析第33-36页
     ·辽宁省生态赤字变化第33-34页
     ·辽宁省1998—2007 年生态盈余/赤字的构成分析第34-36页
5 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评价第36-41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H 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C第36-37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H第36页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C第36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H 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C 分析第36-37页
   ·万元 GDP 生态足迹第37-38页
   ·生态压力指数 ETI、生态足迹指数EFI 及生态协调度DS第38-41页
     ·生态压力指数 ETI第38-39页
     ·生态足迹指数 EFI第39页
     ·生态协调度DS第39-41页
6 总论与建议第41-47页
   ·总论第41-42页
     ·辽宁省生态足迹需求逐年增加第41页
     ·生态承载力变化波动较大第41页
     ·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第41页
     ·经济发展状态第41-42页
   ·对策第42-47页
     ·发展现代农业第42-43页
     ·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第43-45页
     ·开发新能源第45-46页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西方经济学中若干错误模型的论述
下一篇:大连市金州区产业园的生态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