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手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8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6-20页 |
2.1.1 二叠系甘家组(Pg) | 第18页 |
2.1.2 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_(1-2)l) | 第18页 |
2.1.3 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_2g) | 第18-19页 |
2.1.4 下侏罗统羊曲组(Jyq) | 第19页 |
2.1.5 新近系(N) | 第19-20页 |
2.1.6 第四系(Q) | 第20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21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21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1-25页 |
2.3.1 塔洞花岗闪长岩体(TγδT_3) | 第22-23页 |
2.3.2 曲如沟花岗闪长岩体(QγδT_3) | 第23页 |
2.3.3 然果儿岗花岗闪长岩体(RγδT_3) | 第23-24页 |
2.3.4 卡力岗桥闪长玢岩体(KδμT_3) | 第24-25页 |
2.4 变质作用 | 第25-26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6-28页 |
2.5.1 加吾金矿床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第28-45页 |
3.1 地层 | 第28-30页 |
3.1.1 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T_(1-2)l) | 第28-30页 |
3.1.2 新近系(N) | 第30页 |
3.1.3 第四系(Q) | 第30页 |
3.2 构造 | 第30-32页 |
3.2.1 断裂构造 | 第30-31页 |
3.2.2 褶皱构造 | 第31-32页 |
3.3 岩浆岩 | 第32-33页 |
3.3.1 曲如沟花岗闪长岩体(QγδT3) | 第32-33页 |
3.3.2 花岗斑岩脉(rπ_5~1) | 第33页 |
3.3.3 石英脉(q) | 第33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33-39页 |
3.5 矿石特征 | 第39-42页 |
3.5.1 矿物组成特征 | 第39-41页 |
3.5.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1页 |
3.5.3 矿石类型 | 第41-42页 |
3.6 围岩蚀变 | 第42-43页 |
3.7 成矿期次与阶段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成矿潜力分析 | 第45-63页 |
4.1 地质特征 | 第45-51页 |
4.1.1 典型剖面特征 | 第45-48页 |
4.1.2 典型钻孔特征 | 第48-51页 |
4.2 地球物理特征 | 第51-55页 |
4.2.1 物性特征 | 第51页 |
4.2.2 磁异常解释及推断 | 第51-55页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0页 |
4.3.1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第55-56页 |
4.3.2 原生晕特征 | 第56-60页 |
4.4 遥感地质解译 | 第60-62页 |
4.4.1 遥感异常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4.4.2 研究区已知矿点的遥感异常组合特征 | 第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 第63-76页 |
5.1 控矿因素 | 第63-69页 |
5.1.1 构造与成矿 | 第63-64页 |
5.1.2 岩浆活动与成矿 | 第64-69页 |
5.2 矿床成因 | 第69-76页 |
5.2.1 成矿时代 | 第69页 |
5.2.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9页 |
5.2.3 成矿流体特征 | 第69-75页 |
5.2.4 成矿成因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