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3-5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1.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1.2 糖尿病中医证素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1.1.3 糖尿病常见复合证候辨证要点 | 第14-15页 |
1.1.4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1.5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1.6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1.1.7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1 一般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3 研究结果 | 第16-39页 |
1.3.1 一般情况结果 | 第16-18页 |
1.3.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 第18-20页 |
1.3.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20-23页 |
1.3.4 各指标赋值情况 | 第23-24页 |
1.3.5 病性证素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第24-25页 |
1.3.6 病位证素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第25-27页 |
1.3.7 证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第27-39页 |
1.4 讨论 | 第39-53页 |
1.4.1 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 第40页 |
1.4.2 基于证素研究中医证候客观化的优势 | 第40页 |
1.4.3 Logistic回归是适合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之一 | 第40-41页 |
1.4.4 本研究结果的阐释 | 第41-53页 |
1.5 结论 | 第53页 |
1.6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1.6.1 不足 | 第53页 |
1.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2章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第57-68页 |
2.1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证型的认识 | 第57-58页 |
2.2 2型糖尿病证型现代研究 | 第58-60页 |
2.2.1 气阴两虚证为主 | 第58页 |
2.2.2 阴虚热盛证为主 | 第58-59页 |
2.2.3 脾虚湿瘀证为主 | 第59页 |
2.2.4 痰热(湿)互结证为主 | 第59页 |
2.2.5 其他证型为主 | 第59-60页 |
2.3 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中医证型特点 | 第60-62页 |
2.3.1 心血管 | 第60页 |
2.3.2 脑血管 | 第60页 |
2.3.3 糖尿病肾病 | 第60-61页 |
2.3.4 糖尿病眼病 | 第61页 |
2.3.5 糖尿病神经病变 | 第61-62页 |
2.4 实验室指标与糖尿病中医证型 | 第62-63页 |
2.4.1 身体质量指数 | 第62页 |
2.4.2 空腹血糖 | 第62页 |
2.4.3 胰岛素、C肽 | 第62页 |
2.4.4 糖化血红蛋白 | 第62页 |
2.4.5 血脂 | 第62-63页 |
2.4.6 同型半胱氨酸 | 第63页 |
2.4.7 C反应蛋白 | 第63页 |
2.5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附录 A 病例采集表 | 第69-71页 |
附录 B 中医证素表现表及指标登记表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