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1.2 实验药品 | 第13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13页 |
1.1.4 实验仪器 | 第13-14页 |
1.1.5 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1.2.1 适应性喂养 | 第14页 |
1.2.2 模型制备及分组 | 第14页 |
1.2.3 干预及给药剂量 | 第14-15页 |
1.2.4 关节肿胀度测定 | 第15页 |
1.2.5 取材 | 第15页 |
1.2.6 检测指标 | 第15-16页 |
1.2.7 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1.3 结果 | 第16-20页 |
1.3.1 大鼠踝关节肿胀度 | 第16-17页 |
1.3.2 大鼠血尿酸、黄嘌呤氧化酶水平 | 第17-18页 |
1.3.3 大鼠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 第18页 |
1.3.4 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 | 第18-19页 |
1.3.5 大鼠踝关节滑膜病理 | 第19-20页 |
1.4 讨论 | 第20-24页 |
1.4.1 造模用药及评价 | 第21-22页 |
1.4.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第22页 |
1.4.3 痛风康宁方对大鼠踝关节肿胀度的影响及意义 | 第22页 |
1.4.4 痛风康宁方对大鼠UA、XOD的影响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5 痛风康宁方大鼠1L-1β、TNF-α的影响及意义 | 第23页 |
1.4.6 痛风康宁方对大鼠SOD、MDA及NO的影响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 结论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第2章 综述 | 第26-46页 |
2.1 西医学痛风的发病机制 | 第26-28页 |
2.1.1 原发性痛风 | 第26-27页 |
2.1.2 继发性痛风 | 第27-28页 |
2.2 西医痛风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28-32页 |
2.3 西医学对痛风的治疗 | 第32-34页 |
2.3.1 一般治疗 | 第32页 |
2.3.2 药物治疗 | 第32-34页 |
2.4 中医学痛风的病因病机 | 第34-35页 |
2.5 中医学痛风的治疗 | 第35-37页 |
2.6 方义分析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导师简介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