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品论文--抗肿瘤、抗癌药物论文

基于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多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12-30页
    1.1 肿瘤免疫疗法第12页
    1.2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家族第12-14页
        1.2.1 TDO的发现第13页
        1.2.2 IDO1的发现第13-14页
        1.2.3 IDO2的发现第14页
    1.3 IDO1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第14-15页
    1.4 IDO1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第15-16页
    1.5 临床研发阶段的IDO1抑制剂第16-28页
        1.5.1 Indoximod (D-1-MT; NLG-8189)第17-21页
        1.5.2 Navoximod(NLG-919)第21-24页
        1.5.3 Epacadostat (INCB024360)第24-27页
        1.5.4 BMS-986205 (F001287)第27页
        1.5.5 PF-06840003 (EOS200271)第27页
        1.5.6 其他IDO1抑制剂第27-28页
    1.6 多靶点治疗策略第28-29页
    1.7 结论和未来展望第29-30页
第2章 基于吲哚母核的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第30-44页
    2.1 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背景第30-31页
    2.2 基于吲哚母核的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思路第31页
    2.3 IDO1和DNA双靶点分子的合成路线第31-33页
    2.4 IDO1酶抑制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第33页
    2.5 化合物A1和A2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作用第33-34页
    2.6 化合物A1和A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第34-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2.8 实验部分第36-44页
        2.8.1 化学实验部分第36-42页
        2.8.2 生物实验部分第42-44页
            2.8.2.1 IDO1酶活性测试方法第42页
            2.8.2.2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方法第42页
            2.8.2.3 细胞周期实验方法第42页
            2.8.2.4 细胞凋亡实验方法第42页
            2.8.2.5 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第42-44页
第3章 基于噁二唑母核的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第44-70页
    3.1 基于噁二唑母核的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策略第44-45页
    3.2 IDO1和DNA双靶点分子的合成路线第45-48页
    3.3 IDO1和DNA双靶点抑制剂体外活性评价第48-51页
        3.3.1 IDO1抑制活性评价第48-50页
        3.3.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50-51页
    3.4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第51-53页
    3.5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53-54页
    3.6 体内药效学评价第54-55页
    3.7 小结第55页
    3.8 实验部分第55-70页
        3.8.1 化学实验部分第55-67页
        3.8.2 生物实验部分第67-70页
            3.8.2.1 IDO1酶活性测试方法第67-68页
            3.8.2.2 IDO1细胞水平活性测试方法第68页
            3.8.2.3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方法第68页
            3.8.2.4 细胞周期实验方法第68页
            3.8.2.5 细胞凋亡实验方法第68页
            3.8.2.6 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和肿瘤组织中的Kyn/Trp比值测定方法第68-69页
            3.8.2.7 体内药效学实验方法第69-70页
第4章 IDO1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第70-113页
    4.1 IDO1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背景第70页
    4.2 IDO1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策略第70-72页
    4.3 IDO1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合成路线第72-75页
    4.4 目标化合物IDO1和HDAC1酶抑制活性评价第75-79页
    4.5 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第79-81页
    4.6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第81-83页
    4.7 细胞内IDO1和HDAC抑制活性评价第83-86页
    4.8 HDAC其它亚型活性评价和肝微粒体稳定性评价第86页
    4.9 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和PD)评价第86-88页
    4.10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88-89页
    4.11 小结第89页
    4.12 实验部分第89-113页
        4.12.1 化学实验部分第89-108页
        4.12.2 分子对接第108-109页
        4.12.3 生物实验部分第109-113页
            4.12.3.1 IDO1酶活性测试方法第109页
            4.12.3.2 HDAC1酶活性测试方法第109页
            4.12.3.3 HDAC2,HDAC3,HDAC4,HDAC6和HDAC8酶活性测试方法第109-110页
            4.12.3.4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第110页
            4.12.3.5 细胞周期实验方法第110页
            4.12.3.6 细胞凋亡实验方法第110页
            4.12.3.7 IDO1细胞水平活性测试第110页
            4.12.3.8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第110-111页
            4.12.3.9 小鼠肝微粒体稳定性实验方法第111页
            4.12.3.10 药代动力学(PK)实验方法第111-112页
            4.12.3.11 药效学(PD)实验方法第112页
            4.12.3.12 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全文总结第113-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6页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自组装多肽生物材料介导的小鼠多能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SPRY1对银屑病皮肤固有免疫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