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论文--凝聚态物理学论文

表面态对近藤效应的调控:实验和理论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近藤效应概述第10-11页
    1.2 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近藤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1-19页
    1.3 近藤效应的理论发展第19-21页
    参考文献第21-25页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25-51页
    2.1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介第25-30页
    2.2 隧道效应第30-35页
        2.2.1 一维方势垒和WKB近似第31-33页
        2.2.2 样品-真空-针尖隧穿结第33-35页
    2.3 扫描隧道谱与局域态密度第35-42页
        2.3.1 STS的实验获得第36-39页
        2.3.2 从实验所得STS提取出局域态密度第39-42页
    2.4 Fano式子与近藤共振第42-49页
        2.4.1 Fano式子的推导第42-45页
        2.4.2 Fano式子的物理图像第45-47页
        2.4.3 近藤共振的物理图像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三章 表面态对近藤效应的调控第51-67页
    3.1 实验细节第51-52页
    3.2 实验内容第52-58页
        3.2.1 Co吸附原子在宽的Ag (111)平台上的近藤共振第52-53页
        3.2.2 Co在台阶边附近的近藤共振第53-55页
        3.2.3 Co在双原子情形的近藤共振第55-56页
        3.2.4 Co在量子围栏情形的近藤共振第56-58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8-64页
        3.3.1 近藤温度的变化与交换常数的获得第58-61页
        3.3.2 近藤共振能ε_0和共振线形q的变化第61-63页
        3.3.3 估算Co吸附原子和Ag(111)表面态的交换常数的简单模型第63-64页
    3.4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第四章 纳米尺寸量子围栏中近藤效应的格林函数方法第67-86页
    4.1 前言第67-68页
    4.2 微观理论方法介绍第68-77页
        4.2.1 单杂质情形下的表面态媒介的近藤效应中的强弱耦合二象性第68-70页
        4.2.2 多重杂质下的表面态媒介的近藤效应第70-75页
        4.2.3 表面态局域态密度第75-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4.3.1 另一个吸附原子附近的近藤效应(N=1)第77-78页
        4.3.2 量子围栏内的局域态密度与近藤效应的计算第78-80页
        4.3.3 围栏中心处的局域态密度与近藤效应的实验比较第80-81页
        4.3.4 围栏内任意位置的局域态密度与近藤效应的实验比较第81-83页
    4.4 结论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6-90页
    5.1 总结第86页
    5.2 展望第86-89页
        5.2.1 Co/Ag(111)体系中的量子海市蜃楼第87页
        5.2.2 薄膜/贵金属(111)面体系的近藤效应第87页
        5.2.3 拓扑绝缘体或石墨烯表面吸附原子的近藤效应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超导体的高压合成探索
下一篇:基于声学超构材料的声束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