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京津冀城市产业用地耦合协调关系与调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第14-27页
        1.3.1 产业转移研究进展第14-19页
        1.3.2 产业用地研究进展第19-26页
        1.3.3 存在问题第26-27页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1 研究目的第27页
        1.4.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8-31页
        1.5.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5.2 技术路线第29-31页
    1.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32-38页
    2.1 基本概念第32-34页
        2.1.1 京津冀城市群第32页
        2.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第32页
        2.1.3 产业转移第32页
        2.1.4 产业用地第32-34页
    2.2 理论基础第34-37页
        2.2.1 投入产出理论第34页
        2.2.2 工业区位论第34-35页
        2.2.3 中心地理论第35-36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38-51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8-45页
        3.1.1 地理位置第38页
        3.1.2 自然条件第38-39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第39-41页
        3.1.4 土地利用结构第41-42页
        3.1.5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第42-44页
        3.1.6 产业转移规划情况第44-45页
        3.1.7 产业转移用地情况第45页
    3.2 数据来源第45-50页
        3.2.1 遥感影像数据第45-47页
        3.2.2 产业用地数据第47页
        3.2.3 社会经济数据第47页
        3.2.4 投入产出表数据第47-48页
        3.2.5 公路交通网络数据第48-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及其路径分析第51-71页
    4.1 研究方法第52-57页
        4.1.1 投入产出表第52-53页
        4.1.2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第53-56页
        4.1.3 D3 (Data-Driven Documents)数据可视化方法第56-57页
    4.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第57-60页
        4.2.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第57-59页
        4.2.2 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第59-60页
    4.3 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第60-68页
        4.3.1 京津冀区域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第60-66页
        4.3.2 京津冀区域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第66-68页
    4.4 京津冀产业转移特征与《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对比分析第68-70页
        4.4.1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规划情况第68页
        4.4.2 京津冀产业转移情况——以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为例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京津冀产业用地与公路交通网络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第71-95页
    5.1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第71-73页
        5.1.1 耦合度第71-72页
        5.1.2 协调度第72页
        5.1.3 耦合协调度第72-73页
    5.2 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第73-86页
        5.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73-74页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74-78页
        5.2.3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第78-82页
        5.2.4 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第82-83页
        5.2.5 产业用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第83-86页
    5.3 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第86-91页
        5.3.1 可达性评价方法第86-89页
        5.3.2 公路网络可达性评价结果第89-91页
    5.4 产业用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第91-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6 京津冀产业用地需求预测与调控分区研究第95-122页
    6.1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第95-96页
        6.1.1 经济相关预测法第95页
        6.1.2 分类规模预测法第95-96页
        6.1.3 数学模型预测法第96页
    6.2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构建第96-100页
        6.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96-97页
        6.2.2 GM(1,1)预测模型第97-98页
        6.2.3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98-99页
        6.2.4 预测精度检验方法第99-100页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第100-111页
        6.3.1 变量选取第100-101页
        6.3.2 数据处理第101-110页
        6.3.3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110-111页
    6.4 产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第111-118页
        6.4.1 GM(1,1)模型预测结果第112-115页
        6.4.2 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第115-118页
        6.4.3 模型精度检验第118页
    6.5 产业用地调控分区第118-120页
    6.6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7 京津冀产业用地调控对策第122-128页
    7.1 产业转移与产业用地存在的问题第122-124页
        7.1.1 外延扩张的发展观念根深蒂固,与产业转移的初衷背道而驰第122页
        7.1.2 产业规划缺少协调统筹,产业转移用地疏解和承接底数不清第122-123页
        7.1.3 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设置与实际用地需求不符,导致粗放圈占第123-124页
        7.1.4 产业转移政策供给不足,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突出第124页
    7.2 产业用地调控对策第124-128页
        7.2.1 基于产业转移的调控对策第124-125页
        7.2.2 基于产业用地利用的调控对策第125-126页
        7.2.3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对策第126-12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28-132页
    8.1 主要结论第128-129页
    8.2 可能的创新点第129-130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4页
附录第154-160页
个人简历第16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0页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综合比较研究--以ESI经济与商学领域期刊为例
下一篇:小农粮食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