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阿尔金新近纪红粘土的古气候记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风成沉积古气候记录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第12-13页
        1.2.3 新近纪亚洲内陆古气候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及剖面概况与剖面年代的建立第18-32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第18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8-19页
    2.3 研究区新生代地层特征第19-21页
        2.3.1 古近纪溪水沟组(Ex)第20页
        2.3.2 新近纪彩虹沟组(NQc)第20-21页
        2.3.3 七个泉组(Qq)第21页
    2.4 研究剖面概况与岩性描述第21-29页
    2.5 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模型建立第29-32页
第三章 彩虹沟剖面的古气候记录第32-54页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第32-33页
        3.1.1 粒度测试第32页
        3.1.2 碳酸岩含量的测试第32-33页
        3.1.3 Rb与Sr的测定第33页
        3.1.4 赤铁矿含量测试第33页
    3.2 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意义第33-37页
        3.2.1 粒度第33-34页
        3.2.2 磁化率第34-35页
        3.2.3 碳酸钙含量第35页
        3.2.4 Rb/Sr第35-36页
        3.2.5 赤铁矿与针铁矿含量第36-37页
    3.3 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结果分析第37-50页
        3.3.1 粒度记录第37-44页
        3.3.2 磁化率记录第44-46页
        3.3.3 碳酸钙记录第46-48页
        3.3.4 Rb/Sr记录第48-49页
        3.3.5 赤铁矿与针铁矿及其比值记录第49-50页
    3.4 阿尔金地区13-2.6Ma古气候演变过程第50-54页
        3.4.1 中中新世晚期(13.0-11.2Ma)第51-52页
        3.4.2 晚中新世早期(11.2-10.3Ma)第52页
        3.4.3 晚中新世中期(10.3-8.8Ma)第52-53页
        3.4.4 晚中新世后期(8.8-6.0Ma)第53页
        3.4.5 上新世早期(6.0-3.6Ma)第53页
        3.4.6 上新世晚期(3.6-2.6Ma)第53-54页
第四章 阿尔金新近纪红粘土古气候记录意义第54-62页
    4.1 阿尔金红粘土粒度记录的各端元的环境意义第54-56页
    4.2 阿尔金红粘土记录干旱化气候事件第56-59页
        4.2.1 10.8 -10.2Ma第56-57页
        4.2.2 8.0 -6.0Ma第57-59页
        4.2.3 6.0 -3.6Ma第59页
    4.3 内陆干旱化可能的机制第59-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冰巨星大气光谱观测研究
下一篇:四川盆地西南缘白垩纪—新生代磁性地层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