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休闲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4-22页 |
1. 国外休闲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2. 国内休闲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及其引导的价值 | 第25-33页 |
(一) 休闲及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 | 第25-30页 |
1. 休闲的基本概念 | 第25-28页 |
2. 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3. 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二) 休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 | 第30-31页 |
1.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 第30页 |
2. 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 第30页 |
3. 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30-31页 |
(三) 引导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 第31-33页 |
1. 引导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带动休闲产业的持续发展 | 第31页 |
2. 引导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 | 第31-33页 |
二、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33-45页 |
(一) 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调查的结果呈现 | 第33-41页 |
1. 当代大学生休闲需要的现状 | 第33-34页 |
2. 当代大学生休闲时间的现状 | 第34-35页 |
3. 当代大学生休闲方式方法的现状 | 第35-36页 |
4. 当代大学生休闲组织的现状 | 第36-37页 |
5. 当代大学生休闲体验的现状 | 第37-38页 |
6. 当代大学生休闲技能的现状 | 第38-40页 |
7. 当代大学生休闲收获的现状 | 第40-41页 |
(二) 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特点 | 第41-42页 |
1. 休闲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 第41页 |
2. 休闲技术方式的网络化 | 第41-42页 |
3. 休闲供给方式的商业化 | 第42页 |
(三) 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突出问题 | 第42-45页 |
1. 当代大学生的休闲认识片面 | 第42页 |
2. 当代大学生的休闲层次偏低 | 第42-43页 |
3. 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结构失衡 | 第43-45页 |
三、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45-51页 |
(一) 大学生个体休闲素养的差异 | 第45-46页 |
1. 个体休闲认识的片面 | 第45页 |
2. 个体休闲规划的缺失 | 第45-46页 |
3. 个人休闲技能的欠缺 | 第46页 |
(二) 学校对休闲生活的关注重视不够 | 第46-48页 |
1. 学校休闲教育理念缺失 | 第47页 |
2. 学校休闲组织的不健全 | 第47页 |
3. 学校休闲管理服务不到位 | 第47-48页 |
(三) 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48-51页 |
1. 后工业社会下工具理性的膨胀 | 第48-49页 |
2. 西方式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49页 |
3. 休闲服务部门有待转型升级 | 第49-51页 |
四、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引导的举措 | 第51-57页 |
(一) 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提升休闲素养 | 第51-52页 |
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 第51页 |
2. 引导大学生制定详细的休闲规划 | 第51-52页 |
3. 引导大学生开展增强控制力的训练 | 第52页 |
(二) 高等院校应加强休闲教育的贯彻落实 | 第52-54页 |
1. 将休闲教育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 | 第52-53页 |
2. 培养专业化的休闲教育教师队伍 | 第53-54页 |
3.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 | 第54页 |
(三) 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休闲服务 | 第54-57页 |
1. 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 | 第54-55页 |
2. 提升休闲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素质 | 第55-56页 |
3. 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休闲事业的发展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