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及之处即风景--我的水墨媒材实验方法及应用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一章 探囊取物——从日常生活出发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博物馆 | 第10-13页 |
一、博物馆的时空载体和意象 | 第10-12页 |
二、遗址和废墟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物 | 第13-17页 |
一、文物——实物和原物 | 第14-16页 |
二、文物的隐秘声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水墨作为媒材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材料的物质性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水墨不止于媒材 | 第19页 |
第三节 纸媒介 | 第19-22页 |
第四节 “无”和“无为”——水的象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试错、思考、呈现 | 第24-45页 |
第一节 跳出规则、丢弃逻辑并且相信实验 | 第24-31页 |
一、换一种说法表述 | 第24-25页 |
二、成为实验主义者:善待失败 | 第25-30页 |
三、物尽其用 | 第30-31页 |
四、反对灵感 | 第31页 |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发挥 | 第31-38页 |
一、造“势”——李伯安 | 第31-33页 |
二、时空感的建立——拼贴 | 第33-35页 |
三、形状——事物的本质 | 第35-36页 |
四、光——明暗交替法(Chiaroscuro)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呈现“关系”和“联系” | 第38-45页 |
一、围绕关键词展开 | 第38-41页 |
二、延长体验感 | 第41-45页 |
第四章 我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50-5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部分作品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