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 1.1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1-12页 | 
| 1.2 多孔材料 | 第12-21页 | 
| 1.2.1 多孔材料的分类 | 第12页 | 
| 1.2.2 多孔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 第12-13页 | 
| 1.2.3 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3-21页 | 
| 1.3 多孔聚酰亚胺材料 | 第21-29页 | 
| 1.3.1 聚酰亚胺发泡材料 | 第21-22页 | 
| 1.3.2 聚酰亚胺多孔薄膜 | 第22-27页 | 
| 1.3.3 聚酰亚胺多孔微球 | 第27-29页 |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低沸点有机溶剂为致孔剂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 | 第31-47页 | 
| 2.1 前言 | 第31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31-32页 | 
| 2.2.2 多孔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 | 第32-33页 |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33-34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 2.3.1 致孔剂种类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35-37页 | 
| 2.3.2 吡啶/乙酸酐混合液的滴加速度对致孔的影响 | 第37-38页 | 
| 2.3.3 体系温度对致孔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2.3.4 单体浓度对致孔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 2.3.5 致孔剂的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39-41页 | 
| 2.3.6 乙醚致孔机理分析 | 第41-42页 | 
| 2.3.7 多孔PI微球红外表征 | 第42-43页 | 
| 2.3.8 多孔PI微球的热性能 | 第43页 | 
| 2.3.9 三乙胺成孔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致孔剂热分解法制备PI多孔微球 | 第47-63页 | 
| 3.1 前言 | 第47-48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8页 | 
| 3.2.2 多孔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 | 第48-50页 | 
| 3.2.3 测试与表征 | 第50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 3.3.1 反应生成PAA后加入致孔剂对嵌段效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3.3.2 反应生成PAA前加入致孔剂对嵌段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3.3.3 多孔聚酰亚胺微球的热处理温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3.3.4 热处理温度对多孔PI微球的影响 | 第54-56页 | 
| 3.3.5 共聚物微球微相分离形成过程 | 第56-57页 | 
| 3.3.6 致孔剂含量对多孔聚酰亚胺微球的相态影响 | 第57-59页 | 
| 3.3.7 多孔PI微球整体形貌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 3.3.8 致孔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4.1 结论 | 第63页 | 
| 4.2 不足与建议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