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效率评价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5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5-16页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第16-18页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第16-17页
        1.4.2 不足第17-18页
2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第18-24页
    2.1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2.1.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18页
        2.1.2 金融效率概念界定第18-20页
    2.2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研究第20-24页
        2.2.1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研究第20-21页
        2.2.2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概述第21-24页
3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现状第24-30页
    3.1 江西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第24-27页
        3.1.1 江西农村金融现状第24-26页
        3.1.2 江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3.2 江西新农村建设现状第27-30页
        3.2.1 江西新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第27-28页
        3.2.2 江西新农村建设现状第28-30页
4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配置效率实证评价第30-39页
    4.1 因子分析第31-34页
        4.1.1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1页
        4.1.2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第31页
        4.1.3 确定公共因子第31-32页
        4.1.4 旋转因子第32-33页
        4.1.5 因子得分及其排名第33页
        4.1.6 结果分析第33-34页
    4.2 相关分析第34-36页
        4.2.1 相关分析实证第35页
        4.2.2 结果分析第35-36页
    4.3 回归分析第36-38页
        4.3.1 建立回归模型和指标选取第36-37页
        4.3.2 结果分析第37-38页
    4.4 实证小结第38-39页
5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第39-49页
    5.1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原则第39-40页
        5.1.1 目标性第39页
        5.1.2 系统性第39页
        5.1.3 科学可行性第39页
        5.1.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第39-40页
    5.2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40-41页
        5.2.1 投入指标第40-41页
        5.2.2 产出指标第41页
    5.3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第41-47页
        5.3.1 三阶段DEA测评第41-46页
        5.3.2 多组合DEA模型分析第46-47页
    5.4 实证小结第47-49页
6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第49-52页
    6.1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以缩小农村与金融部门间的需贷、需保空间第49-50页
    6.2 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完善江西农村金融体系第50-51页
    6.3 活化农村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构建需求--反馈的快速通道第51页
    6.4 营造更适应金融着陆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第51-5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7.1 结论第52-53页
    7.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表第57-60页
    附表1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各年度情况汇总表(2004-2014年)第57-58页
    附表2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指标数据一览 1第58-59页
    附表3 金融支持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指标数据一览 2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SWOT分析
下一篇: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以合作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