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网络诽谤行为概述 | 第13-17页 |
2.1 网络诽谤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网络诽谤的特征 | 第14-15页 |
2.3 典型案例——“秦火火”诽谤案 | 第15-17页 |
3 我国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现状 | 第17-23页 |
3.1 我国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立法现状 | 第17页 |
3.2 网络诽谤成立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17-23页 |
3.2.1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体 | 第17-20页 |
3.2.2 网络诽谤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0页 |
3.2.3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0-22页 |
3.2.4 网络诽谤犯罪的客体 | 第22-23页 |
4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 | 第23-27页 |
4.1 “情节严重”数量标准存疑 | 第23-24页 |
4.2 自诉与公诉选择上的困境 | 第24页 |
4.3 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存在冲突 | 第24-25页 |
4.4 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保护制度空缺 | 第25-27页 |
5 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 第27-31页 |
5.1 明确“情节严重”数量标准的适用规则 | 第27页 |
5.2 完善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 | 第27-28页 |
5.3 明晰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的边界 | 第28-29页 |
5.4 建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保护机制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录 | 第35-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