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叶酸废水简介 | 第11-14页 |
1.2.1 叶酸废水的来源 | 第11-13页 |
1.2.2 叶酸废水的特点 | 第13页 |
1.2.3 叶酸废水的危害 | 第13页 |
1.2.4 叶酸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 三维电芬顿的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三维电芬顿的技术原理 | 第14-16页 |
1.3.2 国外三维电芬顿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国内三维电芬顿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泡沫金属电极的发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国外泡沫金属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泡沫金属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5.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1 实验用水水质 | 第22-23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4-26页 |
2.1.4 实验所用电极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2.3.1 泡沫铁的表征 | 第27-28页 |
2.3.2 水质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第3章 反应器各因素对叶酸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碳毡对叶酸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反应器各因素对叶酸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9页 |
3.3.1 pH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COD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3 电流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泡沫铁填充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正交实验 | 第39-41页 |
3.4.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3.4.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三维电芬顿处理叶酸废水机理初探 | 第43-57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反应前后泡沫铁的表征 | 第43-47页 |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分析 | 第43-45页 |
4.2.2 X射线光电谱分析(XPS) | 第45-47页 |
4.3 泡沫铁耐用性研究 | 第47-49页 |
4.4 反应动力学 | 第49-51页 |
4.4.1 COD去除率的反应动力学 | 第49-50页 |
4.4.2 TN去除率的反应动力学 | 第50-51页 |
4.5 体系活性氯研究 | 第51-52页 |
4.6 急性毒性研究 | 第52-53页 |
4.7 B/C研究 | 第53-54页 |
4.8 反应体系中·OH的检测 | 第54-56页 |
4.9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叶酸废水预处理工艺探讨 | 第57-70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反应器中废水处理情况分析 | 第57-61页 |
5.2.1 极板数量的选择 | 第57-59页 |
5.2.2 电流的选择 | 第59-60页 |
5.2.3 泡沫铁填充量的选择 | 第60-61页 |
5.3 废水LC-MS和荧光分析 | 第61-65页 |
5.3.1 LC-MS | 第61-64页 |
5.3.2 荧光分析 | 第64-65页 |
5.4 出水铁离子研究 | 第65-67页 |
5.5 叶酸废水拟处理工艺 | 第67-68页 |
5.6 经济性分析 | 第68-69页 |
5.7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