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概述 | 第10-11页 |
1.3 钢-混凝土组合构件、节点和结构体系 | 第11-12页 |
1.4 钢管混凝土柱与梁连接节点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1.5 组合桁架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本文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套筒钢筋与方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模型建立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钢筋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方式 | 第18页 |
2.3 套筒钢筋与钢管柱连接节点模型尺寸确定 | 第18-20页 |
2.4 节点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0-25页 |
2.4.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1-22页 |
2.4.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2-24页 |
2.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4.4 计算收敛性控制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套筒钢筋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性能分析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相同宽厚比下不同尺寸方钢管壁宽对柱变形性能影响 | 第27-33页 |
3.2.1 SJM1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3.2.2 SJM2 和SJM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3 钢管截面尺寸变化对柱壁变形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3.3 钢管截面不同宽厚比对柱壁变形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1 SJM4、SJM5 和SJM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2 钢管截面宽厚比变化对柱壁变形影响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钢-混凝土组合桁架梁负弯矩区结构性能研究 | 第38-58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各组成构件尺寸确定、材料及单元选择 | 第39-41页 |
4.3 组合桁架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试件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4.4 组合桁架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分析 | 第43-57页 |
4.4.1 不同加载方式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4.4.2 不同纵筋配筋率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3 混凝土翼板宽度不同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4.4 抗剪连接程度不同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4.4.5 钢管混凝土柱侧壁无连接钢筋与有连接钢筋时对比分析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钢-混凝土组合桁架梁负弯矩区有效宽度分析 | 第58-66页 |
5.1 组合梁有效宽度概述 | 第58-59页 |
5.1.1 有效宽度定义 | 第58-59页 |
5.1.2 组合梁有效宽度的影响因素 | 第59页 |
5.2 组合桁架梁最大负弯矩截面有效宽度分析 | 第59-65页 |
5.2.1 不考虑翼板边缘约束效应的有效宽度分析 | 第59-61页 |
5.2.2 考虑边缘效应的组合桁架梁有效宽度分析 | 第61-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