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金属提炼论文--湿法冶炼论文--分离论文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清单和术语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7页
    1.1 镍钴的基本性质、用途及市场需求第15-19页
        1.1.1 镍钴的基本性质第15-16页
        1.1.2 镍钴的用途第16页
        1.1.3 镍钴的市场需求第16-17页
        1.1.4 镍钴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7-19页
    1.2 钴镍溶剂萃取分离方法第19-23页
        1.2.1 溶剂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2 传统溶剂萃取分离钴镍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3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的研究现状第23-34页
        1.3.1 微流体技术简介第23-26页
        1.3.2 微反应器的分类第26-30页
        1.3.3 微反应器的放大研究第30-31页
        1.3.4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的研究现状第31-34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4-37页
        1.4.1 论文选题及意义第34-35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试验过程与分析方法第37-49页
    2.1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37-39页
        2.1.1 两相溶液的配制第37页
        2.1.2 萃取操作第37页
        2.1.3 萃取等温线的绘制第37-38页
        2.1.4 多级逆流萃取模拟试验第38-39页
    2.2 试验分析测试方法第39-40页
        2.2.1 溶液金属离子浓度测定第39页
        2.2.2 有机相粘度测定第39-40页
        2.2.3 液-液界面张力测定第40页
        2.2.4 红外光谱分析第40页
    2.3 萃取过程的评价指标第40-44页
    2.4 萃取过程第44-45页
    2.5 微反应器强化混合过程第45-49页
第三章 内交叉指型微反应器中P507萃取分离钴镍研究第49-69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49-54页
        3.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第49-51页
        3.2.2 SIM结构第51-53页
        3.2.3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53-54页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3.3.1 终点pH值的影响第54-57页
        3.3.2 接触时间的影响第57-60页
        3.3.3 多级逆流萃取第60-62页
        3.3.4 萃取传质过程第62-63页
    3.4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再生第63-67页
        3.4.1 负载有机相反萃再生的试验过程第63-64页
        3.4.2 两相接触时间的影响第64-65页
        3.4.3 流比的影响第65-66页
        3.4.4 萃取剂再生循环第66-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螺旋流逆变微反应器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第69-95页
    4.1 引言第69-71页
    4.2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71-76页
        4.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第71-73页
        4.2.2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73-76页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76-92页
        4.3.1 终点pH的影响第76-78页
        4.3.2 接触时间的影响第78-80页
        4.3.3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第80-82页
        4.3.4 液-液两相流动及传质特性第82-92页
    4.4 本章小结第92-95页
第五章 3D收缩-扩张型微反应器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第95-115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95-100页
        5.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第95-97页
        5.2.2 3D收缩-扩张型微反应器介绍第97-98页
        5.2.3 试验过程与方法第98-100页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100-113页
        5.3.1 压降和能量耗散第100-102页
        5.3.2 接触时间的影响第102-104页
        5.3.3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第104-107页
        5.3.4 多级逆流萃取第107-108页
        5.3.5 传质特性第108-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5-11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6-117页
    6.3 研究展望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7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Cr-C-B堆焊合金的纳米CeO2改性及机理
下一篇:利用头孢抗生素废水培养微藻制备生物吸附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