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镍钴的基本性质、用途及市场需求 | 第15-19页 |
1.1.1 镍钴的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1.1.2 镍钴的用途 | 第16页 |
1.1.3 镍钴的市场需求 | 第16-17页 |
1.1.4 镍钴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2 钴镍溶剂萃取分离方法 | 第19-23页 |
1.2.1 溶剂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 传统溶剂萃取分离钴镍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的研究现状 | 第23-34页 |
1.3.1 微流体技术简介 | 第23-26页 |
1.3.2 微反应器的分类 | 第26-30页 |
1.3.3 微反应器的放大研究 | 第30-31页 |
1.3.4 微反应器中溶剂萃取的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1.4.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34-3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试验过程与分析方法 | 第37-49页 |
2.1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37-39页 |
2.1.1 两相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2.1.2 萃取操作 | 第37页 |
2.1.3 萃取等温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1.4 多级逆流萃取模拟试验 | 第38-39页 |
2.2 试验分析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2.2.1 溶液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 第39页 |
2.2.2 有机相粘度测定 | 第39-40页 |
2.2.3 液-液界面张力测定 | 第40页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2.3 萃取过程的评价指标 | 第40-44页 |
2.4 萃取过程 | 第44-45页 |
2.5 微反应器强化混合过程 | 第45-49页 |
第三章 内交叉指型微反应器中P507萃取分离钴镍研究 | 第49-6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49-54页 |
3.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49-51页 |
3.2.2 SIM结构 | 第51-53页 |
3.2.3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53-54页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3.1 终点pH值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2 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57-60页 |
3.3.3 多级逆流萃取 | 第60-62页 |
3.3.4 萃取传质过程 | 第62-63页 |
3.4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再生 | 第63-67页 |
3.4.1 负载有机相反萃再生的试验过程 | 第63-64页 |
3.4.2 两相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3 流比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4 萃取剂再生循环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螺旋流逆变微反应器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 | 第69-95页 |
4.1 引言 | 第69-71页 |
4.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71-76页 |
4.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71-73页 |
4.2.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73-76页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92页 |
4.3.1 终点pH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2 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78-80页 |
4.3.3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4 液-液两相流动及传质特性 | 第82-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五章 3D收缩-扩张型微反应器中Cyanex272萃取分离钴镍研究 | 第95-115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95-100页 |
5.2.1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95-97页 |
5.2.2 3D收缩-扩张型微反应器介绍 | 第97-98页 |
5.2.3 试验过程与方法 | 第98-100页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3页 |
5.3.1 压降和能量耗散 | 第100-102页 |
5.3.2 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3.3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3.4 多级逆流萃取 | 第107-108页 |
5.3.5 传质特性 | 第108-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