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 我国秸秆的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我国秸秆的数量 | 第11-12页 |
1.2.2 我国秸秆资源的分布 | 第12页 |
1.2.3 我国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 | 第12-13页 |
1.3 秸秆还田的优缺点 | 第13-15页 |
1.3.1 我国秸秆的养分含量 | 第13-14页 |
1.3.2 秸秆还田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4 秸秆腐解的进程以及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秸秆的腐解过程 | 第15-16页 |
1.4.2 秸秆腐解过程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3.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20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56页 |
4.1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间的差异 | 第23-24页 |
4.1.1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的比例 | 第23-24页 |
4.1.2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的有机组分含量 | 第24页 |
4.2.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土壤中的腐解进程 | 第24-39页 |
4.2.1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腐解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 第24-27页 |
4.2.2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27-30页 |
4.2.3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中半纤维素的变化 | 第30-33页 |
4.2.4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中纤维素的变化 | 第33-36页 |
4.2.5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中木质素的变化 | 第36-39页 |
4.3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的差异 | 第39-51页 |
4.3.1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质量的差异 | 第39-41页 |
4.3.2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可溶性糖的差异 | 第41-44页 |
4.3.3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半纤维素的差异 | 第44-46页 |
4.3.4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纤维素的差异 | 第46-48页 |
4.3.5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进程中木质素的差异 | 第48-51页 |
4.4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淹水腐解过程对土壤溶液的影响 | 第51-56页 |
4.4.1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过程中土壤溶液DOC的变化 | 第51-52页 |
4.4.2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过程中土壤溶液pH的变化 | 第52-53页 |
4.4.3 稻麦秸秆的不同部位在淹水腐解过程中土壤溶液NH_4~+-N的变化 | 第53-56页 |
5. 讨论 | 第56-61页 |
5.1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的腐解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腐解差异 | 第56-57页 |
5.2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的有机组分腐解特征及其差异 | 第57-59页 |
5.3 稻麦秸秆不同部位淹水腐解过程中土壤溶液DOC、pH和NH_4~+的变化 | 第59-61页 |
6 问题和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