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 第13-18页 |
1.2.1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1.2.2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2.3 光催化材料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2.4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铋基光催化剂的概述 | 第18-19页 |
1.3.1 铋基光催化材料的分类 | 第18-19页 |
1.3.2 常见的铋基光催化材料 | 第19页 |
1.3.3 铋基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铋基光催化剂的修饰 | 第19-21页 |
1.4.1 半导体复合 | 第20页 |
1.4.2 掺杂 | 第20页 |
1.4.3 染料光敏化 | 第20页 |
1.4.4 晶面调控 | 第20-21页 |
1.5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1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 第21页 |
1.5.2 光解水产氢 | 第21页 |
1.5.3 CO_2的还原 | 第21-22页 |
1.5.4 杀菌消毒 | 第22页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超声剥离法制备二维WS_2纳米片及其表征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24-25页 |
2.3 二维WS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25页 |
2.4 二维WS_2纳米片的表征 | 第25-31页 |
2.4.1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28页 |
2.4.3 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 第28-29页 |
2.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和能带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4.5 拉曼吸收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WS_2/Bi_2MoO_6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4-58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35-36页 |
3.3 WS_2/Bi_2MoO_6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3.4 WS_2/Bi_2MoO_6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36-37页 |
3.5 WS_2/Bi_2MoO_6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37-38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3.6.1 WS_2/Bi_2MoO_6的形成机理 | 第38-40页 |
3.6.2 WS_2/Bi_2MoO_6的表征 | 第40-48页 |
3.6.3 WS_2/Bi_2MoO_6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8-54页 |
3.6.4 WS_2/Bi_2MoO_6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54-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微米花状球WS_2/BiOI的制备、表征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8-78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59-60页 |
4.3 WS_2/BiOI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60页 |
4.4 WS_2/BiOI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60-61页 |
4.5 WS_2/BiO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测试实验设计 | 第61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1-76页 |
4.6.1 WS_2/BiOI复合光催化剂形成机理 | 第61-62页 |
4.6.2 WS_2/BiOI的表征 | 第62-70页 |
4.6.3 WS_2/BiOI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70-74页 |
4.6.4 WS_2/BiOI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74-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微米花状球WS_2/Bi_2SiO_5的制备、表征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8-92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79页 |
5.3 微米花状球WS_2/Bi_2SiO_5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79-80页 |
5.4 WS_2/Bi_2SiO_5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80页 |
5.5 WS_2/Bi_2SiO_5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测试实验设计 | 第80-81页 |
5.6 结果与讨论 | 第81-90页 |
5.6.1 WS_2/Bi_2SiO_5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81-87页 |
5.6.2 WS_2/Bi_2SiO_5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87-89页 |
5.6.3 WS_2/Bi_2SiO_5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创新点 | 第93-94页 |
6.3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