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 | 第17-26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公务用车 | 第17页 |
2.1.2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第17-18页 |
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25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 第18-19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工具 | 第19-23页 |
2.2.3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广州市公务用车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3.2 广州市现有公务用车的总量概况 | 第28-30页 |
3.3 广州市公务用车管理的制度规定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广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9页 |
4.1 广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4.1.1 公车的编制管理不够严格,总量和经费控制不足 | 第34-36页 |
4.1.2 公车的配备标准缺乏落实,改革未涉及专车问题 | 第36-37页 |
4.1.3 公车的使用监管困难,GPS定位的作用有限 | 第37-39页 |
4.1.4 相关的制度规范不够透明,约束力量不足 | 第39-41页 |
4.2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广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41-48页 |
4.2.1 公车编制受到官僚预算最大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2 专车配备源于官员“经济人”思想 | 第43-44页 |
4.2.3 公车的监管过程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 | 第44-45页 |
4.2.4 公车管理制度没有体现宪政价值理念的要求 | 第45-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49-56页 |
5.1 国内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49-52页 |
5.1.1 昆明:集中管理思想 | 第49-50页 |
5.1.2 杭州:顶层设计理念 | 第50-51页 |
5.1.3 惠州:全面的制度保障 | 第51-52页 |
5.2 国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52-54页 |
5.2.1 瑞典:独立的监督机构 | 第52-53页 |
5.2.2 日本:公务出行多样化 | 第53页 |
5.2.3 新加坡:公车待遇货币化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完善广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56-66页 |
6.1 从编制控制角度完善广州市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第56-58页 |
6.1.1 发挥人大的公车预算监督和改革设计作用 | 第56-57页 |
6.1.2 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公车预算 | 第57页 |
6.1.3 寻找减少公车规模总量的可替代方法 | 第57-58页 |
6.2 从配备管理角度完善广州市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第58-59页 |
6.2.1 组建车队集中管理车辆,减少部门差异和层级差异 | 第58页 |
6.2.2 破除“官本位”,按需求而非级别分配公车资源 | 第58-59页 |
6.3 从使用监督角度完善广州市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第59-62页 |
6.3.1 内部监督注重方式创新,发挥工具导向 | 第59-61页 |
6.3.2 外部监督强调独立性,发挥社会作用 | 第61-62页 |
6.4 从制度约束角度完善广州市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 第62-64页 |
6.4.1 完善公车问责制度和公车信息公示制度 | 第62-63页 |
6.4.2 关注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公平理念 | 第63-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