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页 |
·CO_2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 | 第9-10页 |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与碳蓄积中的重要作用 | 第10-12页 |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基于现地调查的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大尺度区域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 | 第15-17页 |
·基于遥感信息森林生物量估测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和地貌 | 第22页 |
·研究区气候及土壤特征 | 第22-23页 |
·研究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8页 |
·样地设置与野外调查 | 第24页 |
·样地设置 | 第24页 |
·野外调查 | 第24页 |
·森林生物量测定 | 第24-26页 |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24-26页 |
·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测定 | 第26页 |
·森林碳密度计算 | 第26-28页 |
·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枯落物碳密度 | 第26-27页 |
·土壤碳密度 | 第27-28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井冈山主要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 第28-30页 |
·模型参数的实测区间 | 第28-29页 |
·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井冈山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灌木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主要优势灌木物种的重要值分析 | 第31-32页 |
·主要优势灌木物种的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井冈山森林碳密度 | 第33-39页 |
·井冈山森林碳密度特征与分析 | 第33-37页 |
·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碳密度与NDVI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碳密度与LAI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碳密度与材积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井冈山森林碳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探讨 | 第39-42页 |
·常绿阔叶林森林碳密度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 第39-40页 |
·人工杉木林森林碳密度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和讨论 | 第42-47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