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贵定县碑刻调查与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22页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9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0页
        (一)研究思路第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研究的突破点与创新之处第20-21页
        (一)碑刻从零散收集到系统搜集整理第20页
        (二)区域社会史视野与大历史观的相结合第20-21页
    五、研究的难点与重点第21-22页
        (一)难点第21页
        (二)重点第21-22页
第一章 清代贵定碑刻述要第22-49页
    第一节 碑刻所在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第23-25页
        一、地理环境概述第23-24页
        二、人文环境概况第24-25页
    第二节 碑刻遗存现状第25-39页
        一、碑体保存情况第25-30页
        二、碑刻风化情况第30-34页
        三、碑刻移动情况第34-35页
        四、碑刻所处位置第35-39页
    第三节 碑刻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第39-49页
        一、碑刻的时代性第45-47页
        二、碑刻的地域性第47-49页
第二章 碑刻的形态与规制第49-62页
    第一节 碑刻的质地第49-50页
    第二节 碑刻的形制第50-62页
        一、形状与尺寸第50-54页
        二、碑座与碑帽第54-55页
        三、碑刻的书写格式第55-62页
第三章 清代贵定碑刻中的家族与家族活动第62-74页
    第一节 刊载家族发展历史第62-66页
        一、入黔始祖及家族的发展第62-63页
        二、修建祠堂第63-65页
        三、整合家族关系与睦邻第65-66页
    第二节 记载家族族产与祭祀活动第66-68页
        一、管理祠堂田产第66-67页
        二、家族祭祀活动第67-68页
    第三节 地方家族文化的发展第68-72页
        一、文化标识性建筑的兴建第68-71页
        二、文人墨客的鼓励第71-72页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贵定碑刻中的公益事业建设第74-95页
    第一节 公共设施的修建第74-86页
        一、建桥与修路第74-79页
        二、修建渡口第79-81页
        三、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第81-84页
        四、祭祀场所的营建第84-86页
    第二节 公益事业建设碑刻出现的原因第86-94页
        一、地方社会精英的主导作用第87-90页
        二、地方官员在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作用第90-93页
        三、地方各族百姓的积极参与第93-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清代贵定碑刻所见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95-106页
    第一节 维护公共自然资源第95-101页
        一、水井的保护与管理第95-98页
        二、严禁砍伐山林第98-100页
        三、渔业资源的保护第100-101页
    第二节 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保护的动因分析第101-105页
        一、水井资源在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性第101-102页
        二、布依族人风水观念的主导性第102-104页
        三、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性第104-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清代贵定碑刻所见民族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及处置第106-119页
    第一节 清中后期贵定地方社会秩序的失衡第106-113页
        一、不法流民及地棍对地方的扰害第106-109页
        二、土司、地方官磕害苗民第109-110页
        三、地方盗贼不断第110-112页
        四、赌博之风渐盛第112-113页
    第二节 官府对地方的管控及民间的“自治”第113-118页
        一、官府对地方秩序的整治第113-115页
        二、民间乡规民约的自我管控第115-117页
        三、官民共治第117-118页
    小结第118-119页
第七章 清代贵定碑刻所见民族地区利益纠纷第119-144页
    第一节 因田土山林引起的地界纠纷第119-130页
        一、苗民与汉人的田土问题第119-122页
        二、苗民与官军之间山林争讼第122-125页
        三、僧侣、民苗、土司之间的山场地土纠纷第125-130页
    第二节 清代中期驿传制度中“夫马”的困境及整治第130-137页
        一、摊派“夫马”面临巨大挑战第130-131页
        二、官差滥索滥应第131-133页
        三、官役、土司鱼肉苗民第133-136页
        四、官府对驿站“夫马”问题的整治第136-137页
    第三节 清末民初少数民族纳赋中存在的弊病及整治第137-142页
        一、官差书役对地方的磕害第137-139页
        二、土司的盘剥勒索第139-141页
        三、官府对纳赋积弊的整治第141-142页
    小结第142-144页
结语 从清代贵定碑刻看地方社会运转规律第144-150页
    一、碑刻是群体互动的结果第144-146页
    二、碑刻是地方社会运行的重要载体第146-147页
    三、碑刻是地方社会运行中治、乱的实录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推广的南山游历连锁民宿品牌形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