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 | 第9页 |
1.1.2 技术链和下坡跑的研究成果为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背向滑步推铅球专项技术特征分析的研究 | 第12-15页 |
2.1.1 背向滑步推铅球主要技术结构和特点的研究 | 第12-14页 |
2.1.1.1 蹬摆配合技术研究 | 第12页 |
2.1.1.2 身体重心移动和铅球速度情况研究 | 第12-13页 |
2.1.1.3 髋、膝、踝相关情况研究 | 第13页 |
2.1.1.4 最后用力时身体姿态及出手情况研究 | 第13-14页 |
2.1.2 背向滑步推铅球各技术阶段专项素质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 背向滑步推铅球专项技术练习手段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1 从速度方面来解决铅球技术问题 | 第15-16页 |
2.2.2 从力量及爆发力练习方法来解决铅球技术问题 | 第16页 |
2.2.3 从核心素质练习方面来解决铅球技术问题 | 第16页 |
2.2.4 具体教学手段方面来解决铅球技术问题 | 第16-17页 |
2.3 技术链及其与各运动项目结合的研究 | 第17-19页 |
2.3.1 技术链 | 第17-18页 |
2.3.2 技术链的作用 | 第18-19页 |
2.4 斜板、下坡等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5 小结 | 第20-22页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3.2.2 实验法 | 第22-28页 |
3.2.3 影像测量与解析法 | 第28-29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52页 |
4.1 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阶段分析 | 第30-40页 |
4.1.1 滑步阶段右腿蹬伸及回收效果分析 | 第30-32页 |
4.1.2 滑步阶段右髋角度分析 | 第32-33页 |
4.1.3 滑步阶段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分析 | 第33-35页 |
4.1.4 滑步阶段右脚滑步距离和滑步速度分析 | 第35-36页 |
4.1.5 滑步阶段的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分析 | 第36-39页 |
4.1.6 滑步阶段右脚离地瞬间和右脚着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差分析 | 第39-40页 |
4.2 背向滑步推铅球过渡阶段分析 | 第40-48页 |
4.2.1 过渡阶段时间分析 | 第40-41页 |
4.2.2 过渡阶段髋、膝速度分析 | 第41-45页 |
4.2.3 过渡阶段右髋角度分析 | 第45-46页 |
4.2.4 超越器械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分析 | 第48-50页 |
4.3.1 最后用力阶段的髋、膝速度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最后用力阶段的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分析 | 第49-50页 |
4.4 背向滑步推铅球成绩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5.结论和建议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