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3-14页 |
1.3.1 主要思想 | 第13页 |
1.3.2 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1.3.3 创新或特色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基础 | 第16-23页 |
2.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6-19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科学运用 | 第16-17页 |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传承 | 第17页 |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17-19页 |
2.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9-21页 |
2.2.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 第19页 |
2.2.2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战略抉择 | 第19-20页 |
2.2.3 摆脱传统扶贫模式困境的现实需要 | 第20-21页 |
2.3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延安农村插队时期的基层锻炼 | 第21页 |
2.3.2 福建、浙江任职时期的扶贫实践 | 第21-22页 |
2.3.3 担任中央总书记时期的贫困考察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1页 |
3.1 “扶持谁”——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 | 第23-25页 |
3.1.1 以“真”为前提 | 第23页 |
3.1.2 以“准”为核心 | 第23-24页 |
3.1.3 以“精”为关键 | 第24-25页 |
3.2 “谁来扶”——扶贫责任精准化落实 | 第25-26页 |
3.2.1 逐级定位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 | 第25页 |
3.2.2 强化驻村干部的核心扶贫地位 | 第25-26页 |
3.3 “怎么扶”——扶贫措施精准化落地 | 第26-28页 |
3.3.1 强化政府职责,打好政策组合拳 | 第26-27页 |
3.3.2 注重精神脱贫,扶智与扶志并举 | 第27页 |
3.3.3 形塑扶贫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 第27-28页 |
3.4 “如何退”——扶贫成效精准化检验 | 第28-31页 |
3.4.1 设定脱贫时间表,规范贫困退出程序 | 第28-29页 |
3.4.2 预留帮扶缓冲期,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31-39页 |
4.1 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特征 | 第31-33页 |
4.1.1 扶贫目标的底线性 | 第31页 |
4.1.2 扶贫方式的嵌入性 | 第31-32页 |
4.1.3 扶贫机制的创新性 | 第32-33页 |
4.2 精准扶贫思想的价值导向 | 第33-35页 |
4.2.1 以坚持人民为中心思想为原则 | 第33-34页 |
4.2.2 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 第34页 |
4.2.3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旨归 | 第34-35页 |
4.3 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意义 | 第35-39页 |
4.3.1 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5-36页 |
4.3.2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行动纲领 | 第36-37页 |
4.3.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 | 第37页 |
4.3.4 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39-48页 |
5.1 精准扶贫的多元主体优化 | 第39-41页 |
5.1.1 建立健全彻底脱贫的制度保障 | 第39页 |
5.1.2 重在实现驻村干部的三个转变 | 第39-40页 |
5.1.3 正向激励社会组织的扶贫参与 | 第40-41页 |
5.1.4 加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设 | 第41页 |
5.2 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优化 | 第41-44页 |
5.2.1 创新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 第41-42页 |
5.2.2 完善精准扶贫帮扶机制 | 第42-43页 |
5.2.3 改革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 第43页 |
5.2.4 健全精准扶贫考评机制 | 第43-44页 |
5.3 精准扶贫的资源整合优化 | 第44-48页 |
5.3.1 发展教育扶贫,加强教育扶贫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5.3.2 创新产业扶贫,培育发展特色现代产业 | 第45-46页 |
5.3.3 打造金融扶贫,拓展金融惠农服务阵地 | 第46页 |
5.3.4 推广PPP模式,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