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下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 第16-21页 |
2.1 网络中现代迷信泛滥 | 第16页 |
2.2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被误读的原因 | 第16-21页 |
2.2.1 认知不足 | 第16-19页 |
2.2.2 科普工作缺失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基准》引发的科学界热议 | 第21-27页 |
3.1 网络争议热潮 | 第21-23页 |
3.2 “科”“玄”之争 | 第23-27页 |
3.2.1 科学观的争论 | 第23-26页 |
3.2.2 科学传播观的争论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科学传播下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 第27-36页 |
4.1 科学传播下的天人合一 | 第27-31页 |
4.1.1 从天人合一到科学发展观 | 第27-29页 |
4.1.2 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古代科学认识思想的影响 | 第29-30页 |
4.1.3 医学中的天人合一 | 第30-31页 |
4.2 科学传播下的阴阳五行 | 第31-36页 |
4.2.1 阴阳五行中的哲学思想 | 第31-32页 |
4.2.2 阴阳五行与中医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对国外科普工作的借鉴 | 第36-40页 |
5.1 日本: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 第36-37页 |
5.2 英国的公民科学素养建设 | 第37-38页 |
5.3 美国的科学传播观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启发 | 第40-46页 |
6.1 树立正确的科学传播观 | 第40-41页 |
6.2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 第41-42页 |
6.3 优化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 | 第42-44页 |
6.4 加强网络净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