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汞植物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土壤中汞的来源、性质、赋存形态及危害 | 第16-19页 |
1.1.1 土壤中汞的来源 | 第16-17页 |
1.1.2 汞的性质 | 第17页 |
1.1.3 土壤中汞的赋存形态及迁移转化 | 第17-18页 |
1.1.4 汞的危害 | 第18-19页 |
1.1.4.1 汞对植物的危害 | 第18-19页 |
1.1.4.2 汞对人体的危害 | 第19页 |
1.2 修复技术 | 第19-21页 |
1.2.1 修复技术的种类 | 第19-20页 |
1.2.2 植物修复的类型 | 第20页 |
1.2.3 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1.3 超积累植物 | 第21-22页 |
1.3.1 超积累植物的定义 | 第21页 |
1.3.2 超积累植物的特征和筛选方法 | 第21-22页 |
1.3.3 超积累植物的不足 | 第22页 |
1.4 超积累植物耐受重金属的机理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富汞植物的筛选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30页 |
2.1.1 采样点选择 | 第26-28页 |
2.1.2 采样方法 | 第28页 |
2.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8-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30页 |
2.2.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第30页 |
2.2.3 植物样品总汞含量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4 土壤样品总汞含量的提取 | 第31页 |
2.2.5 汞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2.6 污染评价方法 | 第31页 |
2.2.7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2.3.1 采样点土样的理化性质 | 第32页 |
2.3.2 采样点土壤的汞浓度 | 第32-33页 |
2.3.3 富汞植物的筛选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富汞植物贯众的耐受性评价 | 第36-46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3.1.1 耐汞浓度范围的确定 | 第36页 |
3.1.2 富汞植物生理特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 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3.2.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 第37页 |
3.2.2 谷胱甘肽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3 脯氨酸的测定 | 第38页 |
3.2.4 丙二醛测定 | 第38页 |
3.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8-45页 |
3.3.1 耐汞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2 汞对贯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9-45页 |
3.3.2.1 汞对贯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2 汞对贯众叶片谷胱甘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3 汞对贯众叶片脯氨酸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4 汞对贯众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贯众富汞影响因素与条件优化 | 第46-54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4.1.1 pH对贯众富汞的影响 | 第46页 |
4.1.2 有机质对贯众富汞的影响 | 第46页 |
4.1.3 正交实验的设计 | 第46-47页 |
4.2 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8-52页 |
4.3.1 贯众吸收与土壤形态的关系 | 第48-49页 |
4.3.2 pH值对贯众富汞的影响 | 第49页 |
4.3.3 有机质对贯众富汞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4 正交实验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建议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