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削方边坡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15-16页 |
1.2.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其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7页 |
2.1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3-24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2.6 兰州市区滑坡、崩塌灾害 | 第25-27页 |
第3章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方案设计 | 第27-31页 |
3.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3.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31页 |
3.2.1 试验指标 | 第28页 |
3.2.2 设计因素及其水平 | 第28-29页 |
3.2.3 方案设计与正交表构建 | 第29-31页 |
第4章 不同坡形削方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31-47页 |
4.1 评价方法选取 | 第31-32页 |
4.2 计算方案 | 第32-36页 |
4.2.1 地质概化模型 | 第32-33页 |
4.2.2 模拟工况 | 第33-34页 |
4.2.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4.2.4 计算参数 | 第35-36页 |
4.3 不同工况下边坡稳定性 | 第36-45页 |
4.3.1 天然工况 | 第36-39页 |
4.3.2 暴雨工况 | 第39-42页 |
4.3.3 地震工况 | 第42-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削方边坡稳定性对坡形因素的敏感性 | 第47-53页 |
5.1 敏感性系数法 | 第47-49页 |
5.2 正交试验法 | 第49-52页 |
5.3 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对比 | 第52-53页 |
第6章 黄土削方高边坡安全与危险坡形包络面及最优方案 | 第53-57页 |
6.1 MATLAB工具及其特点 | 第53页 |
6.2 安全和危险坡形包络面 | 第53-55页 |
6.3 不同坡高最优削坡方案 | 第55-57页 |
第7章 太平洋场地削方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57-67页 |
7.1 太平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削方边坡基本特征 | 第57-60页 |
7.1.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57-59页 |
7.1.2 削方边坡基本特征 | 第59-60页 |
7.2 基于安全和危险坡形包络面的稳定性类比评价 | 第60-64页 |
7.3 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64-66页 |
7.4 类比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对比 | 第66-67页 |
第8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太平洋场地削方边坡变形破坏趋势 | 第67-74页 |
8.1 数值模拟工具及破坏准则选取 | 第67-68页 |
8.1.1 材料破坏准则 | 第67-68页 |
8.1.2 斜坡失稳判据 | 第68页 |
8.2 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8.2.1 地质模型概化 | 第68-70页 |
8.2.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70页 |
8.2.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70-71页 |
8.2.4 模拟工况 | 第71页 |
8.3 地震工况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71-72页 |
8.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9.1 结论 | 第74-75页 |
9.2 建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件 | 第80-112页 |
附件一:不同工况下危险削方边坡坡形参数 | 第80-88页 |
附件二:不同工况下安全削方边坡坡形参数 | 第88-99页 |
附件三:满足三种工况的安全削方边坡坡形参数 | 第99-102页 |
附件四:不同工况下的安全边坡坡形包络面 | 第102-107页 |
附件五:不同工况下的危险边坡坡形包络面 | 第107-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