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川西高原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融循环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外季节性冻土冻融理论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冻土冻融水热力耦合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冻土冻融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13页
        1.2.4 冻土病害防治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5 存在问题与不足第14-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冻融条件下川西高原路基模型设计第17-35页
    2.1 概述第17页
    2.2 川西高原现有气象资料第17-19页
    2.3 模型设计及材料配置第19-24页
        2.3.1 试验原型的确定第19-20页
        2.3.2 模型的相似设计第20-21页
        2.3.3 试验材料的确定及配置第21-24页
    2.4 模型试验装置的设计第24-34页
        2.4.1 模型试验箱及路基的设计第24-27页
        2.4.2 测试设备的选取和埋设第27-29页
        2.4.3 可程式环境调控设备第29-30页
        2.4.4 采集系统的选取第30-31页
        2.4.5 加热系统装置的选取第31-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冻融条件下川西高原路基模型试验研究第35-78页
    3.1 概述第35-36页
    3.2 第一次冻融过程中水热变化及变形特性第36-49页
        3.2.1 第一次冻融过程中水分场变化特性第37-42页
        3.2.2 第一次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特性第42-47页
        3.2.3 第一次冻融过程中路基变形特性第47-49页
    3.3 第二次冻融过程中水热变化及变形特性第49-57页
        3.3.1 第二次冻融过程中水分场变化特性第49-52页
        3.3.2 第二次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特性第52-55页
        3.3.3 第二次冻融过程中路基变形特性第55-57页
    3.4 第三次冻融过程中水热变化及变形特性第57-66页
        3.4.1 第三次冻融过程中水分场变化特性第58-61页
        3.4.2 第三次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特性第61-65页
        3.4.3 第三次冻融过程中路基变形特性第65-66页
    3.5 第四次冻融过程中水热变化及变形特性第66-74页
        3.5.1 第四次冻融过程中水分场变化特性第67-70页
        3.5.2 第四次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特性第70-73页
        3.5.3 第四次冻融过程中路基变形特性第73-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8页
4 川西高原季节性冻土区路基水热力耦合模拟研究第78-120页
    4.1 概述第78页
    4.2 冻土水热力三场计算原理第78-79页
    4.3 冻土水热耦合方程第79-83页
        4.3.1 基本假定第79-80页
        4.3.2 温度场控制方程第80-81页
        4.3.3 水分场控制方程第81-82页
        4.3.4 未冻结水含量第82-83页
    4.4 冻融变形计算原理应力场控制方程第83-86页
        4.4.1 冻胀与冻胀率第83-84页
        4.4.2 冻胀模型第84-86页
    4.5 数值算例第86-104页
        4.5.1 工程概况第86页
        4.5.2 模型定义第86-87页
        4.5.3 变量及参数第87-90页
        4.5.4 边界条件第90页
        4.5.5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0-104页
    4.6 模型试验数值验证第104-118页
        4.6.1 模型定义第104-105页
        4.6.2 物理场参数第105-106页
        4.6.3 软件参数及变量设置第106-107页
        4.6.4 物理场的边界条件第107-109页
        4.6.5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第109-118页
    4.7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5.1 结论第120-122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22-123页
    5.3 展望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高风电利用效率的风—电—热耦合系统调度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杂工况下风力发电机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