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脾虚肺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第11-16页 |
1.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2. 病因 | 第11-12页 |
3. 临床表现 | 第12-13页 |
4. 影像学检查 | 第13-14页 |
5. 治疗目标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 | 第16-23页 |
1. 中医病名溯源 | 第16页 |
2. 病因病机探讨 | 第16-19页 |
3. 中医药治疗 | 第19-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47页 |
前言 | 第27页 |
临床资料 | 第27-30页 |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 中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3. 中医证候积分法 | 第28-29页 |
4. 纳排标准 | 第29页 |
5. 观察指标及时点 | 第29页 |
6. 治疗方案 | 第29-30页 |
7. 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 | 第30页 |
8. 统计学方法 | 第30页 |
研究结果 | 第30-35页 |
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30-32页 |
2. 临床数据比较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43页 |
1. 立题依据 | 第35-36页 |
2. 李东垣“阴火理论”渊源 | 第36-38页 |
3. 组方特点及药物分析 | 第38-39页 |
4. 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39-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1 | 第47-48页 |
附录2 | 第48-50页 |
附录3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