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辽上金矿成因矿物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1 辽上金矿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2 碳酸盐相关金矿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1.3 金矿物单矿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4 金矿中黄铁矿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辽上金矿特殊性 | 第1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4页 |
2.1 地层 | 第20-21页 |
2.1.1 古元古代荆山群(HtJ) | 第21页 |
2.1.2 中生代莱阳群(K_1L) | 第21页 |
2.1.3 中生代青山群(K_1Q) | 第21页 |
2.1.4 中生代王氏群(K_2W) | 第21页 |
2.1.5 新生代第四系(Q) | 第21页 |
2.2 构造 | 第21-22页 |
2.2.1 北东向断裂 | 第21-22页 |
2.2.2 北北东向断裂 | 第22页 |
2.2.3 近东西向断裂 | 第22页 |
2.2.4 北西向断裂 | 第22页 |
2.3 侵入岩 | 第22页 |
2.4 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条件 | 第22-24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26页 |
3.1 地层 | 第24页 |
3.2 构造 | 第24页 |
3.3 侵入岩 | 第24-25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25-26页 |
第4章 矿石特征 | 第26-34页 |
4.1 矿石类型及划分依据 | 第26-28页 |
4.2 矿石结构 | 第28页 |
4.3 矿石构造 | 第28-29页 |
4.4 矿石矿物组成特征 | 第29-31页 |
4.5 围岩蚀变 | 第31页 |
4.6 成矿阶段 | 第31-34页 |
第5章 金矿物单矿物特征 | 第34-41页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34页 |
5.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 第34-37页 |
5.2.1 包裹金 | 第35页 |
5.2.2 粒间金 | 第35-36页 |
5.2.3 裂隙金 | 第36页 |
5.2.4 共生金 | 第36-37页 |
5.3 金矿物的成分特征 | 第37-39页 |
5.3.1 主量元素 | 第38-39页 |
5.3.2 金成色特征 | 第39页 |
5.3.3 微量元素 | 第39页 |
5.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6章 黄铁矿特征 | 第41-57页 |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6.2 黄铁矿的产出特征 | 第42页 |
6.3 黄铁矿的形态特征 | 第42-43页 |
6.4 黄铁矿的成分特征 | 第43-45页 |
6.4.1 主量元素 | 第43页 |
6.4.2 微量元素 | 第43-45页 |
6.5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 第45-53页 |
6.5.1 原理及应用 | 第45-46页 |
6.5.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46-49页 |
6.5.3 分析与讨论 | 第49-53页 |
6.6 黄铁矿S、Pb同位素特征 | 第53-55页 |
6.6.1 S同位素 | 第53页 |
6.6.2 Pb同位素 | 第53-55页 |
6.7 黄铁矿与白云石关系 | 第55-56页 |
6.8 小结 | 第56-57页 |
第7章 白云石矿物学特征 | 第57-64页 |
7.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57页 |
7.2 白云石的产出特征 | 第57-58页 |
7.3 白云石的形态特征 | 第58页 |
7.4 白云石的成分特征 | 第58-59页 |
7.4.1 主量元素 | 第59页 |
7.4.2 微量元素 | 第59页 |
7.5 白云石C、O同位素特征 | 第59-61页 |
7.6 白云石与金矿化关系 | 第61-62页 |
7.7 小结 | 第62-64页 |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4-70页 |
8.1 金矿物特征及标型探讨 | 第64-65页 |
8.2 黄铁矿标型特征探讨 | 第65-67页 |
8.3 白云石与金矿关系探讨 | 第67-68页 |
8.4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