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土体宏微观关系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吹填土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1 土体宏微观关系研究方面 | 第24页 |
1.3.2 固结理论研究方面 | 第24页 |
1.3.3 吹填土加固技术研究方面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新近吹填土微观结构特性分析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电镜试验介绍 | 第27-30页 |
2.2.1 试验仪器设备简介 | 第27-29页 |
2.2.2 试验材料及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页 |
2.2.3 试样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2.3 吹填土微观孔隙结构特点及三维孔隙率计算 | 第30-32页 |
2.4 三维孔隙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2.4.1 阈值步距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2 不同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3 阈值大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4 选区大小的影响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吹填土微观结构的平均接触面积率定量研究 | 第38-59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吹填土的平均接触面积率 | 第38-42页 |
3.2.1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定义 | 第38-40页 |
3.2.2 平均接触面积率的统计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3.2.3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三维孔隙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3.3 平均接触面积率与宏观孔隙率的关系 | 第42-54页 |
3.3.1 引言 | 第42-43页 |
3.3.2 试验介绍 | 第43页 |
3.3.3 电镜试验扫描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43-54页 |
3.4 平均接触面积率统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平均接触面积率的固结理论和土压力理论 | 第59-8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有效应力原理 | 第59-66页 |
4.2.1 通过三轴试验分析土体有效应力路径的发展 | 第61-65页 |
4.2.2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有效应力表达式 | 第65-66页 |
4.3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一维固结理论 | 第66-70页 |
4.4 考虑土体颗粒接触的三维固结理论 | 第70-74页 |
4.5 考虑颗粒接触的土压力计算理论 | 第74-84页 |
4.5.1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静止土压力 | 第74-76页 |
4.5.2 考虑颗粒接触面积的朗肯土压力 | 第76-81页 |
4.5.3 静止土压力计算算例分析 | 第81-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新近吹填土的加固强度特性研究 | 第87-100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88-90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88-89页 |
5.2.2 试样制备及养护 | 第89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0-95页 |
5.3.1 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水泥掺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3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4 龄期的影响 | 第94-95页 |
5.4 强度预测模型 | 第95-99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95-98页 |
5.4.2 模型的使用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5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00-104页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