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其在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发展概况第14-16页
    1.3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第16-19页
    1.4 聚集诱导发光的应用第19-30页
        1.4.1 聚集诱导发光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第19-27页
            1.4.1.1 噻咯衍生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第23-25页
            1.4.1.2 四苯基乙烯衍生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第25-27页
        1.4.2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第27-30页
    1.5 折叠型四苯基乙烯第30-33页
        1.5.1 折叠型四苯基乙烯构效研究第31-32页
        1.5.2 折叠型四苯基乙烯多通道单分子导线第32-33页
    1.6 分子导线第33-35页
    1.7 六苯基苯空间共轭体系第35页
    1.8 课题提出第35-37页
第二章 基于空间共轭六苯基苯体系的多通道单分子导线第37-49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2页
        2.2.1 化学试剂第38页
        2.2.2 测试仪器第38-39页
        2.2.3 电导测试第39-40页
        2.2.4 化合物合成第40-42页
    2.3 结果讨论第42-48页
        2.3.1 合成及结构第42-43页
        2.3.2 晶体数据第43-45页
        2.3.3 光物理性质第45-47页
        2.3.4 单分子电导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六苯基苯空间共轭体系的开发及性能研究第49-63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5页
        3.2.1 化学试剂第50页
        3.2.2 测试仪器第50-51页
        3.2.3 电导测试第51-52页
        3.2.4 化合物合成第52-55页
    3.3 结果讨论第55-62页
        3.3.1 合成及结构第55-57页
        3.3.2 晶体数据第57页
        3.3.3 光物理性质第57-58页
        3.3.4 电化学性能第58-59页
        3.3.5 理论计算第59-60页
        3.3.6 单分子电导第60-61页
        3.3.7 pH传感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六芳基苯体系单分子电导第63-72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7页
        4.2.1 化学试剂第64页
        4.2.2 测试仪器第64-65页
        4.2.3 电导测试第65页
        4.2.4 化合物合成第65-67页
    4.3 结果讨论第67-71页
        4.3.1 合成及结构第67-68页
        4.3.2 光物理性质第68-70页
        4.3.3 单分子电导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基于磷哚氧化物和苯并氧化噻吩衍生物的合成、构效关系及光致变色性能第72-86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实验部分第73-76页
        5.2.1 化学试剂第73页
        5.2.2 测试仪器第73-74页
        5.2.3 化合物合成第74-76页
    5.3 结果讨论第76-85页
        5.3.1 合成及结构第76-77页
        5.3.2 晶体数据第77-78页
        5.3.3 光物理性质第78-82页
        5.3.4 理论计算第82-83页
        5.3.5 光致变色性能第83-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基于苯并氧化二噻吩新型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86-102页
    6.1 引言第86-87页
    6.2 实验部分第87-91页
        6.2.1 化学试剂第87页
        6.2.2 测试仪器第87-88页
        6.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第88页
        6.2.4 化合物合成第88-91页
    6.3 结果讨论第91-101页
        6.3.1 合成及结构第91-93页
        6.3.2 晶体数据第93页
        6.3.3 光物理性质第93-97页
        6.3.4 电化学性能第97-98页
        6.3.5 理论计算第98-100页
        6.3.6 电致发光性能第100-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基于苯并氧化二噻吩近红外染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102-117页
    7.1 引言第102-103页
    7.2 实验部分第103-106页
        7.2.1 化学试剂第103页
        7.2.2 测试仪器第103-104页
        7.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第104页
        7.2.4 化合物合成第104-106页
    7.3 结果讨论第106-116页
        7.3.1 合成及结构第106-107页
        7.3.2 晶体数据第107-108页
        7.3.3 光物理性质第108-111页
        7.3.4 电化学性能第111-112页
        7.3.5 理论计算第112-114页
        7.3.6 电致发光性能第114-116页
    7.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八章 基于苯并氧化二噻吩高效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第117-147页
    8.1 引言第117-118页
    8.2 实验部分第118-124页
        8.2.1 化学试剂第118页
        8.2.2 测试仪器第118-119页
        8.2.3 化合物的合成第119-122页
        8.2.4 TPA-BDTO和TPA-BDTO-cRGD两种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22页
        8.2.5 TPA-BDTO-cRGD纳米粒子靶向细胞成像第122-123页
        8.2.6 TPA-BDTO-cRGD纳米粒子的双光子荧光成像和光稳定性测试第123页
        8.2.7 细胞毒性第123页
        8.2.8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第123页
        8.2.9 靶向光动力学细胞凋亡第123-124页
        8.2.10 小鼠脑血管的双光子成像第124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4-145页
        8.3.1 合成及结构第124-127页
        8.3.2 晶体数据第127-128页
        8.3.3 光物理性质第128-133页
        8.3.4 理论计算第133-135页
        8.3.5 电化学性能第135-136页
        8.3.6 TPA-BDTO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第136-138页
        8.3.7 细胞成像第138-141页
        8.3.8 光动力学治疗第141-144页
        8.3.9 双光子荧光成像第144-145页
    8.4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结论与展望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附件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石墨相氮化碳/窄带隙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液相基底表面锌纳米晶体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