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MJF-4/14型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播种机的设计研究
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我国小麦玉米种植农艺 | 第9-13页 |
1.3.1 玉米种植农艺 | 第9-12页 |
1.3.2 小麦种植农艺 | 第12-13页 |
1.4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机械化播种的主要问题 | 第13-17页 |
1.4.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 | 第13-15页 |
1.4.2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机械化播种主要问题 | 第15-17页 |
1.5 玉米播种机的技术发展 | 第17-27页 |
1.5.1 国内播种机械化技术发展 | 第18-24页 |
1.5.2 国外播种机械化技术发展 | 第24-2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2 小麦玉米两用播种机的设计 | 第29-44页 |
2.1 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农艺模式 | 第29页 |
2.2 小麦玉米两用播种机结构设计 | 第29-32页 |
2.2.1 总体结构 | 第29-31页 |
2.2.2 技术原理 | 第31页 |
2.2.3 设计参数 | 第31-32页 |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 第32-38页 |
2.3.1 机架设计 | 第32页 |
2.3.2 刀片布置 | 第32-33页 |
2.3.3 驱动地轮选型及位置的设计 | 第33-34页 |
2.3.4 播种施肥部分的设计和深度调节 | 第34-35页 |
2.3.5 小麦肥腿种管的设计和布局 | 第35-36页 |
2.3.6 玉米播种单体的设计与作业深度调整 | 第36-38页 |
2.4 传动部分的设计和计算 | 第38-42页 |
2.4.1 传动比计算 | 第40-41页 |
2.4.2 传动方式选择 | 第41-42页 |
2.5 机具悬挂安全性设计计算 | 第42-44页 |
2.6 小麦玉米播种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 第44页 |
3 地面仿形机构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 第44-48页 |
3.1 仿形机构的原理 | 第45页 |
3.2 仿形机构的设计计算 | 第45-46页 |
3.3 仿形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4 小麦玉米播种机播种性能试验 | 第48-51页 |
4.1 作业质量标准 | 第48-49页 |
4.1.1 小麦作业性能 | 第48页 |
4.1.2 玉米作业性能 | 第48-49页 |
4.2 种床内秸秆残留率测定 | 第49页 |
4.2.1 还田秸秆覆盖率的测定 | 第49页 |
4.2.2 还田秸秆覆盖量的测定 | 第49页 |
4.2.3 种床内秸秆残留率测定 | 第49页 |
4.3 数据统计及结论 | 第49-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英文摘要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