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 设计思想和方案 | 第9-11页 |
1.3.1 设计思想 | 第9-10页 |
1.3.2 设计方案 | 第10-11页 |
2 关键技术及实现原理 | 第11-19页 |
2.1 技术路线图 | 第11页 |
2.2 云计算概述 | 第11-12页 |
2.3 云计算服务应用模型 | 第12-14页 |
2.4 WEB服务概述 | 第14页 |
2.5 中间件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2.6 XML技术概述 | 第15页 |
2.7 数据树模型 | 第15-16页 |
2.8 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 | 第16-17页 |
2.9 元模型概述 | 第17-18页 |
2.10 MAP/REDUCE编程模型 | 第18页 |
2.11虚拟交互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3 基于云计算的电网培训平台总体架构及技术方案 | 第19-26页 |
3.1 平台架构 | 第19-20页 |
3.2 技术方案 | 第20-26页 |
3.2.1 基础设施虚拟层 | 第20-22页 |
3.2.2 核心服务层 | 第22-25页 |
3.2.3 应用服务层 | 第25页 |
3.2.4 应用访问层 | 第25-26页 |
4 基于云计算的培训应用及管理的服务封装的设计与实现 | 第26-35页 |
4.1 划分资源 | 第26页 |
4.2 URI命名 | 第26-27页 |
4.3 统一接口设计 | 第27-34页 |
4.3.1 服务注册接口 | 第27-28页 |
4.3.2 服务运行接口 | 第28-30页 |
4.3.3 服务更新接口 | 第30-31页 |
4.3.4 服务删除接口 | 第31-32页 |
4.3.5 服务查询接口 | 第32-34页 |
4.4 HTTP响应设计 | 第34页 |
4.5 缓存设计 | 第34-35页 |
5 基于云计算的异构资源的集成与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42页 |
5.1 集成平台体系结构 | 第35-36页 |
5.2 集成平台特点 | 第36页 |
5.3 集成平台组织结构 | 第36-39页 |
5.3.1 集成平台逻辑组织结构 | 第36-37页 |
5.3.2 集成平台物理组织结构 | 第37-39页 |
5.4 集成中间件设计 | 第39-40页 |
5.4.1 结构化中间件设计 | 第39页 |
5.4.2 半结构化中间件设计 | 第39页 |
5.4.3 非结构化中间件设计 | 第39-40页 |
5.5 异构资源集成和管理过程 | 第40-42页 |
6 基于云计算的仿真模型和培训资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50页 |
6.1 整体设计 | 第42-44页 |
6.2 资源读取 | 第44-45页 |
6.3 资源替换 | 第45-46页 |
6.4 资源上传 | 第46-47页 |
6.5 资源删除 | 第47-48页 |
6.6 存储策略 | 第48-49页 |
6.7 模型复用 | 第49-50页 |
7 基于云计算的并行编程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55页 |
7.1 若干关键的设计策略 | 第50-51页 |
7.1.1 通用策略 | 第50页 |
7.1.2 分布式负载均衡与任务调度策略 | 第50页 |
7.1.3 中间结果文件的处理策略 | 第50-51页 |
7.2 系统总体框架 | 第51-53页 |
7.2.1 客户端 | 第51页 |
7.2.2 任务调度和执行层 | 第51-53页 |
7.3 智能搜索实现 | 第53-55页 |
8 交互式电力系统三维虚拟场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第55-61页 |
8.1 电网虚拟场景三维开发引擎 | 第55-57页 |
8.1.1 三维场景组织 | 第55-56页 |
8.1.2 实时渲染技术 | 第56页 |
8.1.3 粒子系统 | 第56-57页 |
8.2 三维一、二次设备虚拟组装系统 | 第57-59页 |
8.2.1 设备模型生成器 | 第57页 |
8.2.2 虚拟装配技术 | 第57-58页 |
8.2.3 一次设备组件装配器 | 第58-59页 |
8.2.4 二次设备组件装配器 | 第59页 |
8.2.5 单元组件装配器 | 第59页 |
8.3 容器式组件运行系统 | 第59-61页 |
8.3.1 系统的即插即用 | 第59-60页 |
8.3.2 场景的实时简化技术 | 第60页 |
8.3.3 场景的漫游和导航技术 | 第60页 |
8.3.4 场景的动画和特效功能 | 第60页 |
8.3.5 仿真应用功能 | 第60-61页 |
9 电力系统虚拟交互式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第61-65页 |
9.1 客户端 | 第61页 |
9.2 登录系统 | 第61页 |
9.3 三维场景仿真平台 | 第61-62页 |
9.4 碰撞检测 | 第62-65页 |
9.4.1 虚拟角色与物体相交的检测 | 第62-63页 |
9.4.2 虚拟角色与虚拟角色的碰撞检测 | 第63-65页 |
10 创新点及特色 | 第65-68页 |
10.1 创新点 | 第65-66页 |
10.2 项目特色 | 第66-68页 |
11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