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1.1.1 矿山酸性废水是世界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 第11-13页 |
1.1.2 矿山酸性废水产生的关键因素 | 第13-17页 |
1.1.3 矿山酸性废水的研究治理现状 | 第17-19页 |
1.2 源头控制矿山酸性废水的思路 | 第19-22页 |
1.2.1 源头控制的大体思路 | 第19页 |
1.2.2 硫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应用AMD源头控制的可行性 | 第19-2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抑制体系的选取和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 | 第22页 |
1.3.2 有机碳源对铁氧化细菌的影响研究及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22页 |
1.3.3 优化后的抑制体系的抑制效果探究 | 第22-23页 |
1.3.4 抑制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动态分析 | 第23-24页 |
2 主要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4-31页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4-29页 |
2.1.1 黄铁矿 | 第24页 |
2.1.2 实验用细菌和培养基 | 第24-27页 |
2.1.3 实验用主要设备和试剂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抑制体系的确立和微生物的驯化 | 第29页 |
2.2.2 抑制体系对黄铁矿氧化产酸的抑制效果 | 第29页 |
2.2.3 有机碳源对铁氧化细菌的影响及碳源浓度上的优化 | 第29-30页 |
2.2.4 抑制体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演变 | 第30页 |
2.2.5 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演变的分析生物学方法 | 第30-31页 |
3 抑制体系的确立及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 | 第31-39页 |
3.1 抑制体系的确立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1.2 检测指标 | 第32页 |
3.1.3 硫酸盐还原菌在不同有机碳源下的生长 | 第32-33页 |
3.1.4 铁还原细菌的培养 | 第33-34页 |
3.2 抑制黄铁矿氧化产酸的初步探究 | 第34-37页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3.2.2 硫酸盐还原菌的驯化 | 第34-35页 |
3.2.3 铁还原细菌的驯化 | 第35-36页 |
3.2.4 抑制体系作用下黄铁矿的氧化产酸情况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有机碳源对铁氧化细菌的影响及有机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39-49页 |
4.1 有机碳源对抑制体系中铁氧化细菌的影响 | 第39-45页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2 酵母提取物对铁氧化菌群生长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3 乳酸钠对铁氧化细菌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 有机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45-48页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抑制体系对黄铁矿氧化产酸的抑制 | 第49-60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5.2 抑制组及各对照组中黄铁矿氧化产酸的效果对比 | 第50-53页 |
5.2.1 抑制组及各对照组中各项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 | 第50-53页 |
5.2.2 修复细菌和有机碳源乳酸钠的作用 | 第53页 |
5.3 抑制组及各对照组中黄铁矿表面矿相表征 | 第53-58页 |
5.3.1 抑制组及各对照组中固相的XRD分析 | 第53-54页 |
5.3.2 抑制组和各对照组黄铁矿表面矿相分析 | 第54-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6 抑制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演变 | 第60-72页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0页 |
6.2 抑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0-66页 |
6.2.1 抑制组初始时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6.2.2 抑制组终了时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2-66页 |
6.2.3 抑制组初始和终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6页 |
6.3 抑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演变 | 第66-71页 |
6.3.1 抑制体系涉及的细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6-68页 |
6.3.2 抑制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动态演变 | 第68-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