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选题来源及依据 | 第11-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设计方案 | 第17-19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9-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3.1 秸秆预处理 | 第25-29页 |
3.1.1 玉米秸秆半纤维素的去除 | 第25-27页 |
3.1.2 玉米秸秆木质素的脱除 | 第27-29页 |
3.1.3 秸秆预处理结果与讨论 | 第29页 |
3.2 纤维素降解菌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29-32页 |
3.2.1 菌株筛选与鉴定 | 第29-30页 |
3.2.2 葡萄糖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3.2.3 不同来源纤维素降解菌纤维素酶活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4 四种来源纤维素降解菌降解能力的结果与讨论 | 第32页 |
3.3 高蛋白含量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32-34页 |
3.3.1 产蛋白质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3.2 产蛋白质量和pH之间关系 | 第33-34页 |
3.3.3 酵母菌筛选与培养的结果与讨论 | 第34页 |
3.4 黄化玉米秸秆饲料化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3.4.1 温度的选取 | 第34页 |
3.4.2 pH值的选取 | 第34-35页 |
3.4.3 时间的选择 | 第35页 |
3.4.4 黄化玉米秸秆饲料化的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