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论文--网状内皮系统肿瘤论文

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谢组学研究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8页
    1.1 课题背景介绍第19-37页
        1.1.1 恶性淋巴瘤概述第19-20页
        1.1.2 淋巴瘤现有诊断技术第20-22页
        1.1.3 代谢组学概论第22-27页
        1.1.4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及进展第27-34页
            1.1.4.1 样品的前处理第27-29页
            1.1.4.2 样品分析技术第29-33页
            1.1.4.3 数据处理第33-34页
        1.1.5 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第34-36页
        1.1.6 代谢组学新研究策略第36-37页
        1.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质量控制第37页
    1.2 本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37-40页
        1.2.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7-38页
        1.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8页
第二章 基于 UPLC-QTOFMS 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48-76页
    2.1 引言第48-50页
    2.2 实验材料第50-53页
        2.2.1 仪器第50页
        2.2.2 试剂第50页
        2.2.3 样本的收集与临床信息第50-53页
    2.3 实验方法第53-58页
        2.3.1 血清样品的前处理及样品编排第53-54页
        2.3.2 色谱条件第54-55页
        2.3.3 质谱条件第55-56页
        2.3.4 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第56-57页
        2.3.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第57-5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8-72页
        2.4.1 分析方法验证第58-59页
        2.4.2 血清样本 UPLC Q-TOF MS 分析的基峰离子流图比较第59-61页
        2.4.3 总体样本 PCA 分析结果第61-63页
        2.4.4 多维与单维方法相结合及潜在标志物的选择第63-70页
        2.4.5 潜在标志物的鉴定第70-71页
        2.4.6 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途径第71-72页
    2.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三章 基于 UPLC-QTOFMS 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第76-102页
    3.1 引言第76页
    3.2 实验材料第76-79页
        3.2.1 仪器第76页
        3.2.2 试剂第76-77页
        3.2.3 样本的收集与临床信息第77-79页
    3.3 实验方法第79-84页
        3.3.1 尿液样品的前处理第79-81页
        3.3.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81-83页
        3.3.3 质谱条件第83-84页
        3.3.4 数据预处理和多维统计分析第84页
        3.3.5 潜在差异标志物的选择第8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84-100页
        3.4.1 分析方法验证第84-85页
        3.4.2 尿液样本 UPLC-QTOFMS 分析的基峰离子流图比较第85-87页
        3.4.3 总体样本 PCA 模型结果第87-89页
        3.4.4 多维与单维方法相结合及潜在标志物的选择第89-92页
        3.4.5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第92-97页
        3.4.6 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途径第97-98页
        3.4.7 BCL 与 TCL 的单维统计分析第98-100页
    3.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2页
第四章 基于 GC-TOFMS 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102-116页
    4.1 引言第102-103页
    4.2 仪器与试剂第103-105页
        4.2.1 仪器第103页
        4.2.2 试剂第103-104页
        4.2.3 样本采集第104-105页
    4.3 实验方法第105-107页
        4.3.1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及衍生第105页
        4.3.2 色谱质谱条件第105-106页
        4.3.3 数据提取处理方法及代谢物鉴定第106-10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07-114页
        4.4.1 样品前处理及方法学验证第107页
        4.4.2 血清样本 GC-MS 图谱比较第107-108页
        4.4.3 多维统计分析结果第108-111页
        4.4.4 差异代谢物筛选第111-112页
        4.4.5 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途径第112-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第五章 UPLC-QTOFMS 和 GC-TOFMS 联合应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谢组学研究第116-127页
    5.1 引言第116-117页
    5.2 NHL 差异代谢物的整合第117-122页
    5.3 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第122-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7页
第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第127-149页
    6.1 引言第127-128页
    6.2 盐酸大观霉素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第128-140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129页
        6.2.2 色谱条件第129页
        6.2.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129-130页
        6.2.4 结果与讨论第130-140页
            6.2.4.1 大观霉素及有关物质结构第130-131页
            6.2.4.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131-135页
            6.2.4.3 优化条件下的色谱分离及质谱分析第135-136页
            6.2.4.4 制剂样品测试第136-138页
            6.2.4.5 分析方法验证第138-140页
        6.2.5 结论第140页
    6.3 硫酸阿米卡星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第140-143页
        6.3.1 仪器与试剂第140-141页
        6.3.2 色谱条件第141页
        6.3.3 样品制备第141页
        6.3.4 结果与讨论第141-143页
            6.3.4.1 硫酸阿米卡星及杂质 A 结构第141页
            6.3.4.2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141-142页
            6.3.4.3 精密度、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142页
            6.3.4.4 样品测定与回收率第142-143页
        6.3.5 结论第143页
    6.4 硫酸链霉素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第143-146页
        6.4.1 仪器和主要试剂第144页
        6.4.2 溶液配制第144-145页
        6.4.3 HPLC-ELSD 分析条件第145页
        6.4.4 结果与讨论第145-146页
            6.4.4.1 专属性、精密度、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145-146页
            6.4.4.2 样品测定与回收率第146页
        6.4.5 结论第146页
    6.5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4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9-153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149-150页
    7.2 全文结论第150-151页
    7.3 论文创新点第151页
    7.4 研究展望第151-153页
附件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经历及成果第156-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化内镜新技术对消化道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与比较
下一篇:藤黄酸引发结直肠癌细胞脂代谢紊乱所产生的ROS诱导细胞内保护性自噬发生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