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导波的电站设备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板状结构损伤检测研究 | 第20-46页 |
2.1 板中的超声导波 | 第20-26页 |
2.1.1 频散关系 | 第20-22页 |
2.1.2 多模态及频散特性 | 第22-23页 |
2.1.3 模态结构 | 第23-26页 |
2.2 基于压电晶片的Lamb波激发特性研究 | 第26-39页 |
2.2.1 基于压电晶片的导波传感器 | 第26-27页 |
2.2.2 耦合压电效应的有限元模拟 | 第27-33页 |
2.2.3 Lamb波激发特性验证实验 | 第33-35页 |
2.2.4 压电晶片激发特性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2.3 板中损伤成像检测 | 第39-44页 |
2.3.1 传感器阵列 | 第39-40页 |
2.3.2 损伤成像方法 | 第40-42页 |
2.3.3 损伤成像实验研究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于超声导波的圆管损伤表征研究 | 第46-67页 |
3.1 圆管中的超声导波 | 第46-52页 |
3.1.1 圆管中超声导波频散关系 | 第46-51页 |
3.1.2 圆管中导波模态结构 | 第51-52页 |
3.2 圆管中超声导波与损伤相互作用模型及验证 | 第52-61页 |
3.2.1 有限元模型 | 第52-56页 |
3.2.2 信号提取与模态分离方法 | 第56-60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60-61页 |
3.3 圆管中超声导波模态反射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3.3.1 纵向模态损伤反射 | 第61-64页 |
3.3.2 扭转模态损伤反射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磁致伸缩型圆管导波换能器研究 | 第67-85页 |
4.1 基于磁致伸缩的圆管超声导波换能器设计 | 第67-70页 |
4.1.1 磁致伸缩原理 | 第67页 |
4.1.2 T(0,1)模态换能器设计 | 第67-69页 |
4.1.3 L(0,2)模态换能器设计 | 第69-70页 |
4.2 换能器实验研究 | 第70-76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4.2.2 L(0,2)模态换能器验证实验 | 第71-74页 |
4.2.3 T(0,1)模态换能器验证实验 | 第74-76页 |
4.3 换能器优化研究 | 第76-83页 |
4.3.1 L(0,2)模态换能器优化 | 第76-78页 |
4.3.2 T(0,1)模态换能器优化 | 第78-83页 |
4.4 圆管损伤检测实验研究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圆管中损伤成像方法研究 | 第85-97页 |
5.1 基于虚拟聚焦的损伤成像算法 | 第85-87页 |
5.2 圆管损伤成像有限元模拟 | 第87-92页 |
5.2.1 有限元模型 | 第87页 |
5.2.2 损伤图像 | 第87-92页 |
5.3 圆管损伤成像检测实验研究 | 第92-96页 |
5.3.1 F(n,2)模态接收换能器阵列 | 第92-93页 |
5.3.2 损伤成像实验结果 | 第93-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7-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