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加工厂机械设备论文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设备风险检测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API关于RBI的规范第15-17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常见风险检测评估方法第19-32页
    2.1 基于风险的检测(RBI)第19-26页
        2.1.1 RBI技术简介第19-23页
        2.1.2 RBI检测方法的分类第23-24页
        2.1.3 RBI工作流程第24-25页
        2.1.4 RBI应用软件第25-26页
    2.2 蝴蝶结(BOW-TIE)模型第26-28页
        2.2.1 蝴蝶结模型第26-27页
        2.2.2 安全屏障第27-28页
    2.3 风险矩阵图(RM)分析第28-29页
        2.3.1 风险矩阵图第28-29页
        2.3.2 RM操作过程第29页
    2.4 层次分析法(AHP)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催化裂化系统工艺分析第32-40页
    3.1 装置规模第32页
    3.2 生产工艺第32-36页
        3.2.1 催化裂化简介第32-33页
        3.2.2 反应-再生工艺流程第33-35页
        3.2.3 其它系统工艺第35-36页
    3.3 工艺设备第36-39页
        3.3.1 三器:提升管反应器、沉降器及再生器第37页
        3.3.2 三阀 :单动滑阀、双动滑阀、塞阀第37-38页
        3.3.3 三机:主风机、气压机和增压机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反应-再生系统风险分析第40-60页
    4.1 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辨识第40-44页
        4.1.1 火灾爆炸第41-42页
        4.1.2 中毒伤害第42页
        4.1.3 其它危险因素第42-44页
    4.2 反应-再生系统故障原因研究第44-51页
        4.2.1 内部腐蚀减薄第45-47页
        4.2.2 应力腐蚀开裂第47-48页
        4.2.3 装置衬里失效第48-50页
        4.2.4 人为误操作行为第50页
        4.2.5 其它原因第50-51页
    4.3 反应-再生系统BOW-TIE模型评价第51-53页
        4.3.1 反应-再生火灾爆炸Bow-tie模型辨识第51-52页
        4.3.2 反-再泄漏Bow-tie模型辨识第52-53页
    4.4 反应-再生系统风险矩阵图第53-59页
        4.4.1 反应-再生系统风险AHP分析第53-57页
        4.4.2 反应-再生风险矩阵图第57-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反应-再生系统RBI检修计划第60-77页
    5.1 检修条件准备第60-70页
    5.2 检测技术选择第70-75页
        5.2.1 宏观检测技术第70页
        5.2.2 理化检测技术第70页
        5.2.3 无损检测技术第70-75页
    5.3 检验质量评价第75页
    5.4 风险的再检验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反应-再生系统风险控制策略第77-84页
    6.1 工艺设备检修措施第77-80页
        6.1.1 材质选择及技术改造第77-79页
        6.1.2 工艺原料控制第79-80页
        6.1.3 惰性气体吹扫第80页
        6.1.4 加备用系统第80页
    6.2 在线监控技术发展第80-81页
        6.2.1 加强现场仪表的改造第80页
        6.2.2 推广新近的控制技术第80-81页
        6.2.3 开发推广在线分析仪第81页
    6.3 健全风险管理措施第81-83页
        6.3.1 增加安全投资第81-82页
        6.3.2 有害因素防护措施第82页
        6.3.3 安全教育和培训第82-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七章 结论第84-86页
    7.1 结论第84-85页
    7.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品质细化剂铝钛硼合金制备关键技术的研发
下一篇:1.烷氧基取代半紫菜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 2.一种苯并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