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及空气质量预测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反演 | 第13-16页 |
1.2.2 区域空气质量预测方法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气溶胶光学特性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 第23-40页 |
2.1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谱 | 第23-25页 |
2.2 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 | 第25-36页 |
2.2.1 重要的气溶胶光学参数 | 第25-29页 |
2.2.2 OPAC | 第29-34页 |
2.2.3 MIE散射及气溶胶光学参数计算 | 第34-36页 |
2.3 6SV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简介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40-4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40-41页 |
3.2 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 第41-48页 |
3.2.1 遥感数据简介与预处理 | 第41-43页 |
3.2.2 辅助数据简介与预处理 | 第43-48页 |
3.2.2.1 ECMWF模式数据 | 第43-44页 |
3.2.2.2 地面气象站数据 | 第44-46页 |
3.2.2.3 AERONET站点数据 | 第46-47页 |
3.2.2.4 研究区AQI数据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 第49-71页 |
4.1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原理 | 第49-51页 |
4.2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流程 | 第51-65页 |
4.2.1 云掩膜 | 第51-53页 |
4.2.2 大气透过率改正 | 第53-55页 |
4.2.3 瑞利路径反射率计算 | 第55-57页 |
4.2.4 查找表建立 | 第57-60页 |
4.2.5 地表反射率估算 | 第60-61页 |
4.2.6 参数模拟与快速反演 | 第61-65页 |
4.2.6.1 T与S模拟 | 第61-63页 |
4.2.6.2 AOD快速反演 | 第63-65页 |
4.2.7 AOD反演与海拔高度校正 | 第65页 |
4.3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结果与验证 | 第65-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与空气质量预测 | 第71-85页 |
5.1 颗粒物浓度遥感实时反演原理 | 第71-72页 |
5.2 空气质量遥感预报原理 | 第72-74页 |
5.3 反演参数模拟与改正 | 第74-79页 |
5.3.1 重要参数的模拟及参数化 | 第74-78页 |
5.3.1.1 有效半径模拟及参数化 | 第74-76页 |
5.3.1.2 消光效率因子模拟及参数化 | 第76-78页 |
5.3.2 有效半径湿度改正 | 第78-79页 |
5.3.2.1 颗粒物的吸湿增长特性 | 第78-79页 |
5.3.2.2 颗粒物半径与相对湿度关系 | 第79页 |
5.4 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结果及验证 | 第79-82页 |
5.5 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及验证 | 第82-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9页 |
6.1 总结 | 第85-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