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电网的大同市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智能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第15-17页 |
1.5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1.6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大同电网工作现状 | 第21-27页 |
2.1 大同供电公司生产工作现状 | 第21-24页 |
2.1.1 大同供电公司生产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 第22页 |
2.1.2 大同供电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 | 第22-24页 |
2.2 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24-26页 |
2.2.1 能源结构的单一 | 第24页 |
2.2.2 生产管理模式的落后 | 第24页 |
2.2.3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差异与不足 | 第24-25页 |
2.2.4 各个检测系统亟待整合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1页 |
3.1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3.1.1 智能变电站的高速发展的需求 | 第27-28页 |
3.1.2 运营系统平台互连与高可靠性的需要 | 第28页 |
3.1.3 科学决策的需要 | 第28页 |
3.1.4 数据共享的需要 | 第28-29页 |
3.2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3.2.1 完备的网络通讯条件 | 第29页 |
3.2.2 安全接入平台的建立 | 第29页 |
3.2.3 海量的历史实时数据平台 | 第29页 |
3.2.4 变电状态监测系统 | 第29-30页 |
3.2.5 手持终端技术的发展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的设计 | 第31-47页 |
4.1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的定位 | 第31页 |
4.2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的预期建设目标 | 第31-32页 |
4.3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32-37页 |
4.3.1 实现生产任务的统一管理 | 第33-34页 |
4.3.2 实现安全风险管控 | 第34页 |
4.3.3 实现变电站各类信息监测 | 第34-35页 |
4.3.4 实现应急指挥、管理 | 第35-36页 |
4.3.5 实现变电站设备基础数据的使用分析 | 第36-37页 |
4.3.6 其他功能 | 第37页 |
4.4 平台的技术原则、体系结构和建设原则 | 第37-41页 |
4.4.1 技术原则 | 第37-38页 |
4.4.2 体系结构 | 第38-39页 |
4.4.3 建设原则 | 第39-41页 |
4.5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设备特点 | 第41-46页 |
4.5.1 智能电网相关信息支持系统布置 | 第41-42页 |
4.5.2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4.5.3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功能设计 | 第44-45页 |
4.5.4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内容设计 | 第45-46页 |
4.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47-54页 |
5.1 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47页 |
5.2 解决方案 | 第47-51页 |
5.2.1 模型思路 | 第50页 |
5.2.2 约束条件 | 第50页 |
5.2.3 分析范围 | 第50-51页 |
5.3 技术创新点 | 第51页 |
5.4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网络信息节点功能 | 第51-52页 |
5.5 变电站智能运营平台建设技术难度 | 第52-53页 |
5.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