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轴压比新型装配式柱脚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大震不倒”的设计局限 | 第13-14页 |
1.1.3 建筑结构的震后修复 | 第14-15页 |
1.1.4 低轴压比柱脚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装配式框架柱脚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3 新型装配式低损伤结构体系简介 | 第18-20页 |
1.3.1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第18-19页 |
1.3.2 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技术路线简介 | 第19-20页 |
1.3.3 本研究在整体研发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1-24页 |
2 低轴压比装配式柱脚试验研究 | 第24-56页 |
2.1 试件设计、制作与装配 | 第24-29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4-26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6-28页 |
2.1.3 试件装配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2.2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2.2.3 加载制度 | 第30页 |
2.2.4 测点布置 | 第30-32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32-33页 |
2.3.1 混凝土材性试验 | 第32-33页 |
2.3.2 钢筋材性试验 | 第33页 |
2.4 试验现象 | 第33-44页 |
2.4.1 SJ-5试验现象 | 第33-37页 |
2.4.2 SJ-7试验现象 | 第37-40页 |
2.4.3 SJ-10试验现象 | 第40-44页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5页 |
2.5.1 滞回曲线 | 第44-47页 |
2.5.2 骨架曲线 | 第47页 |
2.5.3 特征点分析 | 第47-50页 |
2.5.4 耗能分析 | 第50-52页 |
2.5.5 刚度分析 | 第52-53页 |
2.5.6 残余变形分析 | 第53-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6-70页 |
3.1 OpenSees简介 | 第56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56-64页 |
3.2.1 有限元模型 | 第56-58页 |
3.2.2 材料本构 | 第58-62页 |
3.2.3 纤维截面划分 | 第62-6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3.3.1 SJ-5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64-65页 |
3.3.2 SJ-7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65-67页 |
3.3.3 SJ-10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装配式柱脚参数分析及设计方法 | 第70-80页 |
4.1 基础内钢筋无粘结段长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 灌浆套筒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 套筒截面混凝土核心区面积的取值 | 第73-74页 |
4.4 新型装配式柱脚设计方法 | 第74-78页 |
4.4.1 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第74-76页 |
4.4.2 水平接缝承载力验算 | 第76-77页 |
4.4.3 新型装配式柱脚构造措施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0-81页 |
5.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