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1.4.3 类比归纳研究 | 第15页 |
1.4.4 动静态研究相结合 | 第15页 |
1.5 研究难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城市功能 | 第17页 |
2.1.2 城市功能地域结构 | 第17-18页 |
2.2 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聚集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2.2 有机疏散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 第19页 |
2.2.4 卫星城及新城建设理论 | 第19-20页 |
2.2.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 第20-22页 |
2.3 城市功能地域的演进理论 | 第22-26页 |
2.3.1 雅典宪章以前的城市功能变化 | 第22-24页 |
2.3.2 雅典宪章与城市功能分区 | 第24页 |
2.3.3 马丘比丘宪章与城市功能复合 | 第24-26页 |
3.发达国家城市功能空间的转变实践 | 第26-47页 |
3.1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26-27页 |
3.2 发达国家功能空间的城市基本特征 | 第27-31页 |
3.2.1 高级商务空间向 CBD 集聚,相对低级功能向郊区转移 | 第27-28页 |
3.2.2 城市中心区的去工业化与工业用地的边缘化 | 第28页 |
3.2.3 各功能区混合的外围组团发展 | 第28-29页 |
3.2.4 功能空间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 第29-31页 |
3.3 发达国家城市功能空间演变的案例研究 | 第31-42页 |
3.3.1 美国纽约 | 第31-33页 |
3.3.2 日本东京 | 第33-34页 |
3.3.3 英国伦敦 | 第34-36页 |
3.3.4 纽约、东京、伦敦功能空间发展的共性 | 第36-39页 |
3.3.5 纽约、东京、伦敦空间结构演替模式的不同之处 | 第39-41页 |
3.3.6 中外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比较 | 第41-42页 |
3.4 发达国家城市功能空间转变对中国的启示 | 第42-47页 |
3.4.1 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功能空间蔓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 第42-43页 |
3.4.2 单一的城市功能易造成地域经济的衰落 | 第43-44页 |
3.4.3 带型城市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 | 第44-45页 |
3.4.4 重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45-47页 |
4.我国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面临的问题 | 第47-61页 |
4.1 我国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现状 | 第47-52页 |
4.1.1 居住空间不断聚集,分异现象日趋明显 | 第47-48页 |
4.1.2 工业空间外移,开发区占主导 | 第48-49页 |
4.1.3 公共职能的边缘扩散 | 第49-50页 |
4.1.4 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的分离 | 第50-52页 |
4.2 我国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52-57页 |
4.2.1 基础背景: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 第52-54页 |
4.2.2 原生动力:区域经济发展 | 第54页 |
4.2.3 直接动力:产业结构升级 | 第54-56页 |
4.2.4 主导路径:区域交通条件 | 第56页 |
4.2.5 控制阀:规划引导与政府调控 | 第56-57页 |
4.3 我国城市功能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57-61页 |
4.3.1 内外圈层间横向联系不够密切 | 第58页 |
4.3.2 产业集聚规模相对薄弱 | 第58-59页 |
4.3.3 周围城镇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59页 |
4.3.4 外围功能地域中城市问题的出现 | 第59-60页 |
4.3.5 城市功能发展滞后 | 第60页 |
4.3.6 资源、生态和环境矛盾正在加剧 | 第60-61页 |
5.我国城市功能地域重构的对策 | 第61-64页 |
5.1 我国城市功能地域重构的必要性 | 第61页 |
5.2 我国城市功能地域重构的对策 | 第61-64页 |
5.2.1 思想基础: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61-62页 |
5.2.2 竞争优势:促进城市功能的特殊化 | 第62页 |
5.2.3 内在要求: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62-63页 |
5.2.4 必要条件:广域的交通体系 | 第63-64页 |
6.结语 | 第64-6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64-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