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标准学说梳理 | 第15-22页 |
2.1 主观说 | 第15-18页 |
2.1.1 弗兰克公式说 | 第15-17页 |
2.1.2 限定主观说 | 第17-18页 |
2.2 客观说 | 第18-19页 |
2.3 折衷说 | 第19-22页 |
2.3.1 客观的主观说 | 第20-21页 |
2.3.2 综合说 | 第21-22页 |
第3章 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标准学说评析 | 第22-30页 |
3.1 主观说评析 | 第22-26页 |
3.1.1 弗兰克公式说评析 | 第22-25页 |
3.1.2 限定主观说评析 | 第25-26页 |
3.2 客观说评析 | 第26-28页 |
3.3 折衷说评析 | 第28-30页 |
3.3.1 客观的主观说评析 | 第28-29页 |
3.3.2 综合说评析 | 第29-30页 |
第4章 以主观说为基础的折衷说的提倡 | 第30-42页 |
4.1 自动性判断应采取的立场 | 第30-31页 |
4.2 以主观说为基础的折衷说的展开 | 第31-39页 |
4.2.1 行为人认为客观上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能达到既遂 | 第31-32页 |
4.2.2 基于行为人自身的意志 | 第32-34页 |
4.2.3 伦理性动机 | 第34-36页 |
4.2.4 彻底放弃犯罪意图 | 第36-37页 |
4.2.5 行为人的意志回复合法状态 | 第37-39页 |
4.3 以主观说为基础的折衷说的应用 | 第39-42页 |
4.3.1 因目的物障碍放弃犯行 | 第39页 |
4.3.2 因未预料的障碍放弃犯行 | 第39-40页 |
4.3.3 因恐惧、惊愕放弃犯行 | 第40-41页 |
4.3.4 因嫌恶之情放弃犯行 | 第41页 |
4.3.5 因害怕被发现或被逮捕放弃犯行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